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Gemilang Publishing, 2021-07-21 02:43:25

海不扬波 (公开版)

海不扬波 (公开版)

许瑞昌与陈秀枝的家族传记


金色年华 02 《海不扬波》 社长 许育华 作者 许育华、许育兴 文字编辑 何丽婷、黄莉坪 封面设计 刘薇霜 排版 李慧霞、陈志文、林家俊 内页插画绘图 宋友福 封面题字 驻巴西大使拿督林锐仁 出版日期 2022 年 4 月 (平装版) 2023 年 10 月修订 出版 嘉阳悦读天地有限公司 Exact Publisher Sdn. Bhd. (534271-V) No. 14, Jalan Helang Hindik, Kawasan Perindustrian Kepong Baru, 52100 Kuala Lumpur. 印刷 Zheng Yin Commerce Sdn. Bhd. (1301822-W) No.2, Jalan ST/1, Taman Industri Sungai Tangkas, 43000 Kajang, Selangor. Copyright © 2021 by 金色年华 Per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许育华, 1963- 海不扬波 许瑞昌与陈秀枝的家族故事 / 许育华, 许育兴. (金色年华 ; 02) ISBN 978-967-350-882-2 1. Koh, Swee Chung. 2. Biography. I. 许育兴, 1964-. II. Title. III. Series. 920


悼念敬爱的 许瑞昌先生与陈秀枝女士


1967年,财政部长陈修信移交最高元首马来西亚建国纪念奖章 (Pingat Peringatan Malaysia PPM)予许瑞昌先生


永平地方上社会恭贺许瑞昌荣获最高元首颁授 PPM 建国纪念奖章


父亲许瑞昌留下一段誊写坪溪乡许氏世诗的字条


人物传记可说是中国史书与方志最重要的内容, 不论是《二十四史》或许多著名的方志里,人物传记 都占了非常大的篇幅,正所谓“人为事本”。不宁唯 是,国家也以人为本,社会也为人所立。人物传记绘 声绘影地将所记述之人物丰富的活动及其所建立的事 业记录下来,使这些人物呈现出多采多姿的风貌,不 但可读性高,也生动感人。 育华棣是我上个世纪 80 年代在马来亚大学任教 期间认识的年轻朋友,他虽然非出身中文系,但对社 会、民族和国家始终抱着非常高的关怀和热情。他毕 业后身体力行,参与华文出版业,非常投入地服务社 会。 序 文 · 林水檺博士


这一回,他联合积极投身旅游业的弟弟育兴,两 人为其父许瑞昌先生和其母陈秀枝女士立传,著书梳 理整个家族的奋斗经历。我觉得这一慎终追远,克尽 孝心的壮举,值得称许。 再者,我认为这项为先人立传的风气应该好好地 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得到推广,完整地把一代代的华 人奋斗事迹,好好地记载下来,作为激励未来子孙继 往开来的一盏明灯。 育华棣回顾父亲拼搏一生的流程,通过书写父亲 的生平,用回忆构筑对父亲的印象。这个做法,也是 对岁月流逝的一种缅怀。 潮州先辈的拼搏精神,亦在许老先生多次不惜冒 险过南洋的经历里,清楚地体现出来。许瑞昌先生携 同家眷,辗转到柔佛州永平安身落户,期间遭遇多番 挫折:家境蹇困,妻子病逝,遗下年幼的女儿。他强 忍失去至亲之痛,将女儿托付给妹妹,自己则招揽同 乡经营杂货店,在水深火热的动荡年代里,努力挣一 口饭吃。


异乡的流徙靠着坚强活下去的信念,总算找到了 一席生存之地。尔后,许老先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工 作,为镇民忙碌奔走。 撰书《海不扬波》这本书期间,育华棣不断往返 记忆初始之地,以一个探寻者的身份,回溯父亲的过 往。人生如寄,忽若飙尘,育华棣费力地将其父亲短 暂一生艰苦奋斗的人格精神以及思想活动等事迹记录 了下来,无非是要作为其永久的纪念。不过,他撰写 的虽说是自己的家族史,却又反映了他父亲那个时代 许多华人如何在马来西亚不断努力耕耘及所作出的巨 大贡献。 《海不扬波》留下的岂止是家族事迹,同时也是 马来西亚不少华人的共同史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 值。因此,我感到非常高兴有机会替育华棣这本书写 序。


目 录 第一辑  有子以伯继 › 第一章 许瑞昌的青少年时期 003 › 第二章 坪溪上社村潮州家庭过番 010 › 第三章 秉性忠毅,济困扶危 035 › 第四章 父亲的老杂货店 058 › 第五章 杂货店行业的变迁和挑战 069 › 第六章 母亲陈秀枝的故事 077 › 第七章 胶林喜鹊来报喜 087 › 第八章 老家大厝 102 › 第九章 知遇之恩 115 › 第十章 母亲,我心中的磐石 118 › 第十一章 父母恩情深似海 122 › 第十二章 吴玉顺和许莲香夫妇的故事 127 第二辑  可观宗比兴 › 第一章 爷爷育奎的故事 137 › 第二章 王裕成和许赛凤夫妇的故事 147 › 第三章 子承父业 159 › 第四章 忆二哥 170 › 第五章 追思父亲 178 › 第六章 书海情缘,岁月如歌 185


› 第七章 我熬游旅游业 198 › 第八章 八朵金花 201 第三辑  若能敦自守 › 第一章 潮州探亲记 207 › 第二章 孙女心中的阿嬤 217 › 第三章 浓浓故乡情 222 › 第四章 我留日的故事 226 › 第五章 我是台湾女婿 231 › 第六章 女儿的心头话 235 第四辑  永见汝成名 › 国语情结 239 › 后记 244 附录 › 家谱 › 新闻剪报 › 许瑞昌过番路线图


第一辑 有子以伯继


1904 年,在潮州饶平县的坪溪镇上社村沟墘,有 一个男孩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出世,他的父亲许祥 二,母亲山茶。父亲给孩子取名瑞昌,寓意吉祥、安 康、幸福、美好等含义,希望小孩长大后成功昌隆。 19 世纪进入 20 世纪那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 荡不安的年代。1894 年,第一次中日战争爆发,日本 侵略中国和朝鲜。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 1894 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中,日本 蓄谋已久,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 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被迫于 1895 年 4月 17 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1904 年至 1905 年,大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 了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 北的土地上进行另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最后 文 · 许育华 许瑞昌的青少年时期 第一章 003 海 不 扬 波


日本取得胜利。1904 年的中国,正值农历甲辰年(龙 年),清朝光绪 30 年,大清王朝统治着中国。光绪 帝(1871 年 ~ 1908 年)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九位皇 帝,年号“光绪”。 坪溪镇隶属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位于饶平县、 马力潮安县交界处,地势高,青山环绕。饶平县地处 广东省潮州市东部,东邻福建省,南濒南海。饶平县 是当今潮汕组成的八个属下县城的其中一员。潮州八 邑,也称潮州八阳,包括:丰顺县、潮安县、揭阳 县、潮阳县、澄海县、普宁县、惠来县和饶平县。 根据中国潮州亲人提供的讯息,我们的祖父祥二 与祖母山茶共育有二男三女,父亲排行第三,有两个 姐姐。二姐叫许玉兰,成年后嫁去飞鹅山,丈夫叫刘 元裕,如今已经繁衍至第五代。大姐嫁去荆山村,她 的家庭当年恰好属地主阶级,夫妇俩不幸在政治大博 弈中惨遭批斗,拘押在山寮里受尽折磨,后含冤离 世,听说只留下一个女儿,后来嫁去下塔村。 父亲还有个弟弟叫番盖,最小的是妹妹莲香。父 亲还有个叔叔,那是祖父的弟弟,名叫瑞本。 祖父祥二与祖母山茶这个潮州饶平家庭,世代以 004 海 不 扬 波


务农种田为生。种稻是一种古老的劳动行业,人们天 天下田劳作,男男女女,胼手胝足,只为求得三餐温 饱。根据莲香小姑的回忆,当年他们上社村沟墘门牌 33 号老屋前是一条大水沟,沟的另一边就是他们家耕 田种菜的地方。 那个时代,中国家庭里的小孩年纪轻轻,就早早 被带到田里去帮忙拔草、插秧、赶鸟、抓虫、牵牛等 杂务。再年长一些,就挑起一根扁担,挑水、挑猪 粪,还得帮忙切浮萍、养猪喂牛等活儿。农民也兼种 蔬菜、番薯、养殖家禽、水产,以增加粮食供给,补 给生计。 相信是童年饱经艰难、困顿的生活煎熬,造就了 少年时的父亲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刚强个性。 当父亲适龄要上学的时候,新式学堂刚好在中国 兴起。父亲于 1904 年(光绪 30 年)出世,清王朝光 绪皇帝刚好自当年开始推行全国新式学堂计划,而且 硬性规定是义务教育,以“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 学之童”。 国家规定儿童七岁入学,前面有蒙学堂,继而衔 接初等小学三年,高小三年。中国教育从那里开始从 005 海 不 扬 波


传统走向现代,开始学习崭新科目,如:地理、历 史、算术、公法、交涉等。估计父亲于 1911 年入学 的时候,已经有机会接受新式的教育熏陶。 父亲小时候确切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实在无从 查证,但从他后来写得一手工整的好字,以及展现特 出的组织能力、领导素质和掌握对社会发展脉络的认 知,可以断定,他少儿时代想必接受过好几年的正规 新式教育。 1911 年,中国发生辛亥革命(农历辛亥年,清宣 统三年),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政治 新篇章。1919 年 5 月 4 日在北京发生了一场五四运 动,这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 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 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起因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 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 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少 年的父亲处在时代的浪尖,估计他或多或少受到五四 运动思潮的启蒙和影响。五四运动也许深深影响了他 后来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 006 海 不 扬 波


从在世和已逝的亲朋戚友对我父亲生前不同人生 阶段的各种不同记述,我可以相当肯定地说,父亲在 他的少年、青年时代,当他还在坪溪乡生活的时期, 他早已经展现不俗的领导能力,获得乡人的拥护和爱 戴。 成年后,父亲就成了家,妻子是来自同村的姿娘 柘榴。父亲 25 岁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世, 取名育奎,三年后女儿赛凤出世。 跟随父亲于 1934 年一起过番南来的莲香小姑曾 追忆说,祖母山茶命途多舛。有一回,她误随邻居, 参加了村里的异端庙祝的宣教活动,不幸遭受摆布、 折磨,导致后来精神失常,早在莲香小姑十二三岁时 就不幸离世。 当时的饶平坪溪,本来就处于高地,适合农耕的 土地面积一向不足,耕作工具也古老,技术相对落 后,虫害天灾,乡下务农活动不怎么符合经济效益, 充其量也只可图得一口温饱而已,实在没有太大的发 展潜能。 再者,当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正在激烈对抗。在 潮州,国民党四处“清党”抓人。一言蔽之,当时地 007 海 不 扬 波


方政治并不平静,人心惶惶。 据莲香小姑回忆,她哥哥瑞昌有一次从南洋回 乡,下田去帮忙耕作时,国民党军队突然前来查探, 他闻风后迅速躲避到后面梯田高地隐密的地方去。好 在随队猎犬一时没有探出他的踪迹,结果他逃过一 劫,隔日只好匆匆忙忙,收拾行囊又搭船远走南洋。 在饶平坪溪上社村,其实长久以来都有乡人过番 到南洋去。潮汕人,胆大心细,敢于冒险。海外乡亲 发财致富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在潮汕本土到处流 传,想必时时鼓动潮人到海外去冒险。 父亲第一次过番南洋的确实年份不可考证,不过 从莲香小姑的叙述中得知,以当年往返南洋和乡下有 好几次的说法来推断,父亲第一次到南洋去可能是育 奎大哥出世隔年,也就是 1930 年,那年父亲 26 岁。 这是听来的故事:后来父亲在南洋风闻祖母病 危,便急忙赶回探望。那一次回到老家后,祖母看来 健康渐渐有所起色,因此父亲便决定第二次出海。不 料船刚刚开离汕头港,祖母即撒手人寰,父亲因此错 过了参加他母亲的丧礼。据莲香小姑说,祖母去世 时,当年她才十二三岁,那么父亲第二次出海的年分 008 海 不 扬 波


可能是 1931 年或 1932 年。 1933 年,父亲回乡见证赛凤大姐出世后,再度出 海。那次可归为是他第三次下南洋。 另一方面,莲香小姑生前不怎么提起她父亲。因 此,估计祖父比祖母更早过世。 关于往返潮州和南洋的次数如此频密的可能性, 是为当时航行于新加坡和汕头港的现代火轮早已经开 行,海上行程一个多星期便到达,算是极为便捷,所 以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 1934 年,也可能是父亲第四次出海或称为最后一 次,他回乡正式把妻子、两岁的女儿赛凤和十五岁的 莲香小姑带在身旁,一起过番到南洋去寻找新生活。 父亲则将当年五岁的大儿子育奎委托给尚未成家的弟 弟番盖。他这种做法的最合理解释,就是要给自己的 家族在故乡留下香火。 从此,直到 1971 年父亲在马来西亚去世,都不 曾再踏上故乡的土地。 009 海 不 扬 波


过番 海内外,潮州人群体中流行着一首这样的“过番 歌”,用潮州方言来念,挺有意思: 天顶一只鹅,阿弟有嬷,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 背起包裹过暹罗,走去暹罗牵猪哥, 赚有钱银加减寄,寄来唐山娶老婆。 注:嬷 (老婆)、暹罗(泰国)、牵猪哥(牵公猪配种) 潮汕人向来“生性好聚,聚必有乐”,这首民间 歌谣充分表现了潮人的民族性。潮人飘洋过海,互助 团结,却又不愿强求于人,靠自己“骨头生肉”、勤 奋刻苦和聪慧才智。行乐有时,苦中作乐,歌扣心 文 · 许育华 坪溪上社村潮州家庭过番 第二章 010 海 不 扬 波


弦,这就是潮汕“过番歌”的丰富内涵,充分反映出 潮人乐天知命的民族精神面貌。 “无可奈何炊甜粿”是一句潮汕俗谚。自清代 起,潮人到南洋谋生,每次出洋,航程快的话需十几 二十天,如遇到大风大浪则祸福难料。故潮人过番 者,一定叫家人炊甜粿或红糖年糕,甜粿就是华人俗 称的“年糕”。甜粿不易变质,保存得久,携带方 便,故可以作为长途跋涉时果腹的食粮。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军队在中国发动九一八 事变,在一百天内即占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1930 年代,在中国南方广东省的潮州饶平县坪溪 乡下,地下党也就是共产党已经四处活动,国民党动 辄就取缔打压。如此一来,地方上并不平静,生活又 困苦。再者,日本人一向对中国的土地虎视眈眈,老 百姓非常担心战争会向南蔓延。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位于 中国广东省最东端,与福建省接壤。饶平县是潮州市 下辖的一个县,县城为黄冈镇。 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个 市)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元代以前就有潮人出洋 011 海 不 扬 波


的记载,故历来乡情、亲情、族情甚重。潮人“父母 在,不远游”,“骨肉相附”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要不是生活真的水深火热,远走他乡绝不是一般潮人 所愿。 韩江三角洲,古时方圆不足九百平方公里,仅占 全区总面积的 30%,余者均为山地丘陵,东南面则是 一望无边的大海。由于耕地不足,潮汕人虽然聪慧勤 奋,常把山坡、路旁、池边、田沟、墓隙均变为耕 地,种田好如绣花。一年四季,间种插种,也获几许 收成,可是毕竟地狭人众,维持生计不易,故长期以 来,潮人过着半饥半饿的生活。 古时侯,居山乡地带的潮人,每日两餐番薯一餐 粥是常见之事,真如有关史籍所记述的那样:“纵有 丰年,也不足供三月之食。”加上暴政、乱世、天 灾、人祸,潮人离乡背井,海外谋生,就成必然之 势。 坪溪乡今天归在的浮滨镇之下,峰峦尽头,青山 绿水,群山怀抱,仅中间一片盆地适于耕种。 1934 年,坪溪乡上社村有个年轻家庭准备过番 去。当年 30 岁的许瑞昌带着年轻的夫人刘柘榴,还 012 海 不 扬 波


有一个两岁的女儿许赛凤,和一个 15 岁的妹妹许莲 香,准备好简单的行囊,勇敢地踏上过番的征途。 潮汕人过番,是一项深思熟虑的决定。因此,他 们会在每年农历九月季候风褪去,海面恢复平静时, 搭上红头船过番。潮汕人从樟林港出发,顺风的情况 之下,约莫一个半月就能抵达南洋。 直到 19 世纪后期,现代火轮逐渐取代红头船之 前,潮人都是乘坐帆船,顺着季候风漂洋过南洋。这 种大型的木帆船,船身和船头都漆上红漆,故统称 为“红头船”。 华侨过番,一去就是三五年,或十头八年才能回 家乡一次。尽管个个出门的时候憧憬他日能够衣锦还 乡,但命运弄人,有的甚至一辈子再也没得回来,最 终客死异国他乡。 离乡背井的华侨和侨眷因此自然而然地寄批,给 遥远的中国亲人发报平安抵达异地的讯息。批纸印有 一定格式,都会照例在开头或结尾写上“蒙神天庇 佑,内外平安”、“幸得内外平安,喜之胜也”、 “祈望诸事合想、两地平安”等祝颂词。这类“常 批”俗称为“平安批”。 013 海 不 扬 波


据《潮汕侨批简史》记载,1869 年至 1948 年 间,潮汕过番总人数就达 580 余万。到了 20 世纪末, 人数猛增至 1 000 多万。 早年,潮州人凡从樟林港出海到南洋去,必先到 澄海山上的妈祖宫去上香祈愿,希望沿途顺利,天佑 平安。妈祖历代以来,一直是潮汕人出海的保佑神 明。潮汕人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世代相传供奉妈 祖,因此天后宫一向香火鼎盛。 早期,潮州人去南洋,一般船客多数被安置在红 头船甲板下的船舱,里头拥挤不堪,不见天日,颠沛 流离,旅程辛苦可想而知。由于航行条件欠佳,常有 船客因生病、饥饿或经不起风暴巨浪,半途就撒手 归西。 根据历史记录,1858 年,红头船时代宣告结束, 取而代之的是火轮航运。火轮其实就是轮船,民国及 之前一段很长时间,以蒸汽、柴油或汽油为动力的轮 船都被称为火轮。在这之前,绝大多数过番潮人是由 樟林乘搭红头船去南洋的。到 19 世纪中期,当火轮 航路一开通,潮汕移民就如潮水一般流向南洋。 1860 年汕头港开埠,直到 1949 年这段时期,潮 014 海 不 扬 波


汕又出现第二次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这期间的移民都 是无需签证的,直接可以上岸,而移民方式是双向 的,有去有来。 有人著文叙述,其先辈当年以 100 块钱购买船 票,从澄海湾头至汕头港搭乘火轮,直奔南洋。 由于饶平县离汕头不远,推论父亲一家在 1934 年直接从汕头港乘搭火轮前往新加坡。在上船前,许 家四人也理应会到汕头妈祖宫去上香,祈求行程平 安。 根据莲香小姑生前叙述,他们乘搭的船在海上颠 簸了十几天,船就在新加坡靠岸。看来随着火轮的推 出,南来的行程跟红头船时代相比,可说是快速和安 全得多。 父亲一家过番前,把 1929 年出世的五岁儿子育 奎,留在乡下跟叔叔番盖一起生活。他们夫妇离乡 前,我想,肯定作了巨大的内心挣扎。骨肉分离是最 刻骨铭心的困难决定。也许,由于潮州人对过番的祸 福难料,把一个男儿留在乡下,是让香火可以继续传 承的一种考量。 不幸的是,1943 年爆发了潮汕大旱,叔叔番盖在 015 海 不 扬 波


饥荒年代挨饿去世,使育奎顿时失去了依靠。 根据 1992 年出版的《澄海县志》中的记载,1943 年春夏间,数月不下雨,田园龟裂,米贵如珠,每斗 价 500 元,日涨数倍,大批人民往福建等地逃荒,霍 乱流行,全县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善堂无法收 埋。樟东路、鸥汀市场、店市路、莲阳楼前均每天常 见死尸十多具横倒路旁……乡村人口饿死者达三分之 一。 回头说 1920 年代前后,当时是南洋,特别是马 来亚橡胶种植业兴起的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在中国沿 海城市,大量招募劳工到南洋去应付种植业对劳力的 巨大需求。 这种到南洋去的中国人,被称为“新客”。在过 番的历史中,有许多人是以被“卖猪仔”的形式被 “贩卖”到南洋去的。意思是,经过中介的安排,过 番的新客必须为他的准雇主打工一段时间,以便从中 偿还船费和中介费用。 许瑞昌一家抵达新加坡后,先做短暂停留,过后 就辗转到柔佛州永平埠去。根据一般逻辑推测,永平 那里早已有来自饶平的老乡,招揽他去帮忙。 016 海 不 扬 波


根据民间口传,永平老街场或称永平港,于 1847 年之前,潮侨许亚矮最先抵达这个地方,当时人口不 到 100 人。 19 世纪,柔佛州天猛公依布拉欣 (Temenggong Ibrahim) 和苏丹阿布巴卡 (Sultan Abu Bakar) 父子大力 推行港主制度(1844 年~1917 年),引进了大批华 人到来柔佛州各地开辟了 138 条港脚,港主引进大批 华人劳工,从事种植甘蜜和胡椒,因此对柔佛州的经 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学者许云樵的考证,1847 年间,潮人巫许亚 鲁从新加坡来到永平港从事拓荒工作,尔后再拓展永 平新港。他获得苏丹的信任,受委为永平港和永平新 港的第一任港主,负起开港的艰辛任务。 当年巫许亚鲁已经在新加坡工作,相信他早建立 好一定的人脉,故逮得往内地开垦的黄金机会。巫许 亚鲁来到永平后,地方上开始有了发展。他协助打理 河边的天后宫,和负责管理河上的贸易活动。他被委 任为港主后,便名正言顺地把永平港的经济活动慢慢 地发展起来。 据闻,巫许港主于战前去世,可惜其墓地不可考 017 海 不 扬 波


证。其子孙如今相信早已散居世界各地,唯永平今留 下一条以亚鲁港主命名的亚鲁路(Jalan Ah Looh), 以纪念先贤开疆劈地的贡献。 根据永平潮州先辈的口传,永平老街场河边的妈 祖宫每年神诞都会照例有起乩的活动。由于当年猛虎 危害割胶村民、鳄鱼河中噬人,居民只好祈求神明指 点迷津,结果妈祖建议找来一位“巫许”人士前来排 困解难。民间这个说法虽有点牵强附会,带有迷信的 成份,但它也彰显了居民对港主巫许亚鲁的敬重。 由于巫许亚鲁是饶平坪溪人氏,故很自然地,他 陆续招揽同乡前来永平种植甘蜜和胡椒。因为这样的 缘故,永平潮州人当中,一度以饶平坪溪人为主。 父亲南来永平时,距离巫许亚鲁开港年代已经相 隔约 90 年,地方上早已经有大批潮人居民。 20 世纪初,福州人的橡胶垦殖者大量涌入永平。 当年时处自由开芭的时代。苏丹谕令,可以先开发芭 场,开发后再申请正式地契。这个政策鼓励了无数的 福州“新客”,前来寻找他们的淘金梦。 当时,永平的经济活动以种植橡胶为主。逢勃发 展的种植业带动了各种工商业发展,镇上杂货店开始 018 海 不 扬 波


林立,为开荒的垦殖民供应米粮和食物。 父亲先在潮州乡人杨日新老前辈在永平老街场开 办的杂货店——正昌盛号工作,担任店员和记账的工 作。同期在正昌盛号服务的还有饶平人许岳钦(后来 开办永发号)、澄海人蔡祖荫(后来永陞号东主)。 当时永平老街场的山仔顶上,是永平埠各籍贯人 士聚集的地方,到处都是简陋的亚答屋。父亲也携着 家眷居住在一间亚答屋里。那里山下有条河俗称永平 河,其实是彼咯河(Sungai Bekok) 的其中一段。河流 通往峇株巴辖(Batu Pahat)。 峇株巴辖是马来亚南部西海岸的一个靠海城市, 遥望马六甲海峡,是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最初,永 平和峇株巴辖是用水路相连的,河上有驳船航行。由 于橡胶种植的迅猛发展,连接永平和峇株巴辖的公 路,估计战前就已竣工通车。 对于父亲这家潮州新客来说,过番的生活真不是 一个容易的抉择。经过一番折腾,生活好不容易安定 下来,不幸的事却接踵而来。大娘柘榴女士不久就因 水土不服而怀着身孕病逝,留下年幼的女儿赛凤嗷嗷 待哺。 019 海 不 扬 波


大娘安葬在永平中华义山。大娘离世的确切年份 如今无法考证,不过根据莲香小姑生前回忆,大娘来 马不久,一次洗澡时怕冷,后来就一病不起。估计她 在 1934~1935 年间就去世了。这期间,莲香小姑跟 随父亲住在一块。大娘去世后,父亲便把女儿赛凤交 予莲香小姑照顾。 莲香小姑 18 岁时,经由父亲作主,嫁给潮州饶 平人吴玉顺。他们夫妇后来定居在峇株巴辖班卒一片 橡胶园里,以割胶为生。 大娘去世不久,约莫战前期间,据说父亲继了 弦,其二夫人陈亚圆女士乃其丈夫车祸不幸逝世后, 经人家介绍过来跟随父亲。几个月后,陈女士在医院 难产离世,命途多波折。 1945 年 12 月 12 日,日军撤退后,父亲招揽了同 乡刘明侯、许石泉、许悦崇和许逢贵,五人集资开办 杂货店。宝号取名通商,顾名思义,打开大门,广招 营商。通商坐落在永平大马路门牌 35 号的一间单层 木板毗连式亚答店屋。 约莫 1940 年,日本打来马来亚之前,据说父亲 曾经在新港路六英里市集处开过杂货店。莲香小姑回 020 海 不 扬 波


忆,她曾经去那里探访哥哥瑞昌。 我母亲的养母——陈宝春女士有一姐妹叫陈宝 镭。据说,宝镭女士和夫君郑东先生,当年正好在永 平新港四英里芭场内养猪谋生。宝镭女士当时是父亲 杂货店的顾客,跟父亲极为熟悉,所以帮忙拉线,把 远在麻坡的母亲介绍给父亲做继室。 战后,郑东和陈宝镭夫妇回去麻坡发展,长住土 油栈。 永平历史记忆 1: 永平港 永平历史记忆 2: 永平老街场 021 海 不 扬 波


火船 红头船


开枝散叶 1946 年,我亲生母亲陈秀枝,嫁给父亲为第三任 夫人。当年母亲才 20 岁,嫁给当时 42 岁的父亲。婚 后的几年,父母亲住在老街场的山仔顶上。大姐赛辉 和二姐赛珠分别在 1947 年和 1949 年出世。 2019 年 9 月 24 日,我巧遇永平新港的福州人老 前辈余祖南先生,他跟我证实父亲战前的确曾在新港 六英里市集经营杂货生意。他说,他战前就认识潮州 人许瑞昌。当年,余祖南老先生就住在新港六英里的 市集附近,并就读过那里的大同学校。 马来亚日据时期,是指二次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后,日本军队在 1941 年 12 月 8日凌晨入侵马来亚,直 到 1945 年 8 月日本二战投降为止的一段时期。在这期 间,英属马来群岛即马来亚、新加坡、北婆罗洲、砂 拉越和汶莱,都先后被日军占领。 1941 年 12 月 8 日凌晨,日军突然强行登陆马来 亚北部吉兰丹州的哥打峇鲁,马来亚英军总司令部决 定抵抗。当天,英日双方激战到夜晚,英军大败,结 果日军占领了哥打峇鲁的市区和机场。日军继续进 023 海 不 扬 波


攻,而英军由于缺乏足够准备,再加上训练和装备等 问题,而多次败于日军。日军还轰炸了关丹等英军基 地和机场,使英国的空军力量受到沉重打击。不久, 英国东方舰队就失去了作战能力,而日本则控制了马 来亚的制空权和制海权。 随后,日军沿马来半岛东西海岸分两路迅速向南 推进。英军曾试图在柔佛州阻止日军前进,但未成 功。日本陆军在海军配合下于 1941 年 12 月 31 日占领 关丹,1942 年 1 月 11 日攻占马来亚首都吉隆坡。英 军全线溃败,损失惨重,被迫于 1942 年 1 月 31 日退 守新加坡。至此,日军入侵到占领只用了 55 天,全 面击败了马来亚的英军。 日军脚车队不知什么时候路过永平,父亲生前不 曾提起他在抗日本时代的生活。八成,他像其他的居 民一样,躲避到山里去种番薯,养猪为生。 但根据历史纪录,战乱下的永平料局势非常紧 张,生活非常困难。华人因为被怀疑支援马来亚抗日 解放军的活动,以及支援中国的抗日事业,所以很多 华人受到日军打压和折磨,甚至惨被杀害。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件后,日本对中国展开 024 海 不 扬 波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