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巴士班次到峇株巴辖的购物中心逛街。天气很 炎热,巴士里很拥挤,一路上摇摇晃晃地,我们却乐 此不疲。一直到高中三有同学考取汽车驾照后,我们 才告别了搭巴士的时光。 我喜欢永平乡镇生活的单纯与美好,这里曾经承 载了我美好的童年时光、青春与梦想。 我很庆幸出生在永平,这些回忆会一直在我心 中。 225 海 不 扬 波
我留日的故事 第四章 我是文彬,父亲育生的长子。首先,要感谢三叔 育华让我有这个机会,借用文字分享长年旅居日本的 一些经验。 现在要了解关于日本的基本资料,不管是从书 本、杂志,还是网络,都非常方便。最实际的做法还 可以跟苹果旅游报个名,参加一次他们的日本旅游 团。你就能够亲身感受日本的美食、服务态度,还有 春夏秋冬的自然美景。 所以呢,我只从我自己的一些经历,说一说旅居 日本带给我的一些感受、反思。我要谈一谈当初为什 么决定来日本,留学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学到 了些什么。 首先,说说为什么我会到日本的故事。1992 年 11 月,我从永平中学毕业后,就离开居住了 18 年的 文 · 许文彬 226 海 不 扬 波
家乡永平,搬迁到首都吉隆坡去,终于能够跟分居了 约 4 年半的家人又重新团聚在一起。 跟家人团聚本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但是对一个 刚刚高中毕业的乡下孩子来说,我自己当时还不清楚 接下来是继续升学,还是出来工作。前途未卜的处境 之下,又初次来到大城市,当时的吉隆坡,一般上都 使用广东话、公用语\英语、国语\马来语,我 不论哪一个语言都没有掌握得好,心带忐忑。 老实说,当时真有种说不出的一种吊在半空,不 上不下的感觉。就在这时候,身在日本留学的小叔育 兴向爸妈提议,说要不要考虑让我去日本留学。其中 一个理由是相比到其他国家升学,到日本留学可以一 边工作一边念书,花费相对比较少,若能考上国立大 学,还有机会申请学费减免和奖学金。 当时,与其说真的很想到日本上大学求知识,不 如直接认清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想要离开马来西 亚,想要摆脱自己当时的尴尬处境。 后来从申请到真正开始在日本留学生活,我也花 了接近一年以上的时间。在爸妈及小叔的多方帮助 下,1994 年初,我终于取得日本入学许可证,同年的 227 海 不 扬 波
3 月 29 日,人生第一次搭飞机到遥远的日本东京。 通过一年在日本东京的日语学校的学习,1995 年 4 月,我顺利考进长野县的信州国立大学。在大学四 年,加上大学院两年的学习期间,因为获得学费减免 和奖学金,加上课余时间打工得到的收入,6 年期 间,没有给父母增添太多的经济负担。 回想起当年,虽然没有交出辉煌亮眼的成绩及任 何显赫研究成果,但在没有花费庞大费用的情况下, 能在日本完成工科硕士学位,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 感恩的事。其实,异国求学之路也不只有自己。后 来,我用了一些积蓄及多年的生活经验,协助我太太 育芳及二弟文龙先后在 1999 年及 2000 年考进同一所 国立大学。 值得一提的题外话是,二弟文龙后来就在该大学 认识他的太太陈妍均(台湾台北人)。你说奇妙不奇 妙呢? 2001 年完成学业后,我在日本公司上班了约 4 年。在太太育芳结束教育硕士学位时,我们决定一 起回国,为日本 11 年的生活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回到吉隆坡,我在一家私营公司上班,老板是日 228 海 不 扬 波
本人。只要的业务是协助日本技术人员制作汽车导航 地图的专业知识,转移给马来西亚员工。 后来在 2009 年,我得到日本汽车导航制作公司 的同事的推荐,有机会到该公司的总部上班。所以, 隔了约 4 年多的时间,我二度开启了旅居日本的生 涯。 之后,老大悠仁及老二世恩都分别在日本出生 (按:在日本出生的小孩有别于在其他国家出生的小 孩,他们不会自动获得日本国籍)。我的两个孩子在 当地上了 3 年幼稚园,现在分别上小学四年级及一年 级。 他们每天早上步行到学校,学校距离家不到 1 公 里,对孩子来说不会太大负担。在日本各地,从家里 出门无论往哪个方向,只需走个十来分钟都会有一所 小学,日本孩子上学无需摸黑出门搭车上学。 日本小学特别是公立学校存在着较强的平均主义 思想,既不让学生掉队,也不太鼓励拔尖。也因此小 学的运动会没有个人赛,只有分红白两组竞赛。这种 平均主义思想,有好有坏。往好处看,可以说他们会 帮助弱者追上普通的程度。但是,有时候过于注重平 229 海 不 扬 波
均,对于那些太强或太弱的人,会有排斥或歧视的行 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公司或其他社会圈子都会发 生,最可悲的结局就是被排斥的人最后选择轻生。 不过我想说的是,在我周围的日本人还是很亲切 的。其实世界上没一个地方是十全十美的,总有一些 美丽及丑陋的部分。人也一样,在这世上你不会遇到 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既然如此,何不让我们用一种比 较宽容的心来接纳周围的人,甚至我们这些不完美的 人呢? 回首祖父过去如何为许多周遭的人付出自己,父 亲母亲过去如何努力在艰难环境中养大我们四兄弟, 许多亲戚朋友在我快走不下去的时候伸出的援手,要 感恩的事真的很多很多。 最后在此勉励大家,也劝勉自己,不管今天环境 如何,不要被周围许多的事物动摇你的心。记得常常 感恩,爱你周围的家人及好友,别忘了也要爱你自 己。 230 海 不 扬 波
1967 年 9 月 16 日,祖父瑞昌得到最高元首颁赐马 来西亚建国纪念奖章(Pingat Peringatan Malaysia)。 想不到那么巧,12 年后的同一天,时值马来西亚日, 我在永平出世了,我是马来西亚之子呢! 祖父在我们四个兄弟姐妹还没有诞生之前就离 世,因此对于祖父的故事都是从长辈口中得知的。还 记得小时候在永平一校就读时,大礼堂的墙上高高挂 着祖父及其他地方先辈的照片,祖父的名字也出现其 中,让我好生骄傲! 相对于父亲育生那一代的生活饱经困苦,我们这 一代多了一些自由和选择。在小叔育兴远渡日本求 学,发掘机会之后,我和大哥文彬也步上留学日本之 路。 还记得,父亲在我离马赴日之前跟我说, 他不求 我是台湾女婿 第五章 文 · 许文龙 231 海 不 扬 波
我把书读得多高,也不求我好像小叔那么有赚钱的本 领,他只希望我能够有机会出去看看世界,开开眼 界。父亲这句话让我在求学时,在没有太大的压力之 下,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一年级那年,我寄宿在学校,认识了生命中 的另一半\妍均。还记得我和她的恋情,不止被当 时一位对于我和大哥在经济上有帮助的前辈劝止,连 第一次带她回马来西亚探望父母的时候,父亲也担心 我们会交往得很辛苦。但是感谢上帝,我们在日本经 历了长达 5 年的恋爱,又一起到台湾成家立业了 8 年,之后再回到马来西亚生活了 5 年,只能说我们的 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化,一天比一天珍惜。 我觉得,我们许家都有一个非常好的优良传统, 家庭的维系都极为牢固、和谐。 相较于日本的进步,有系统,台湾当然还是逊色 了一些,但是台湾却有最美丽的风景\台湾人。不 晓得是我比较好运还是聪明,我几乎不曾遇到什么骗 子,却遇上了很多很多我生命中美好的贵人。 我敬爱的已故岳父陈信勳先生一手把两个女儿带 大,他生前对于我和女儿都疼爱有加。 232 海 不 扬 波
我的顾客洪小姐把我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照顾, 很多时候客人都以为她是幕后老板,因为比我这个老 板还更努力的介绍产品。我的小姨子嬿羽一直都在我 和太太之间充当最好的中介,也是我们的活百科全 书。 在台湾生活的 8 年里,我最爱的消遣是享用晚餐 后坐在沙发上观看政论节目。蓝绿两党之间的冲突, 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对于回归中国的不同看法。对于 一个从马来西亚留学日本之后又娶了台湾人当太太的 我来说,就真的是把它当作娱乐节目在欣赏,并把它 当作快速认识并了解整个台湾社会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当中其实真的能够感受到台湾的美 好,还有做事的认真。比如说对比台北市区的规划, 只能说吉隆坡是稍微逊色的,以致我那在日本生活了 10 多年的大哥回来之后住了一段日子,最终一家还是 选择回到日本去生活。 对比台湾的人和事,台湾的食物应该是大家比较 熟悉的。最近红到全世界去的珍珠奶茶,东京表参道 巷子里的微热山丘凤梨酥,当然还有被纽约时报评选 为全球十大美食餐厅之一的鼎泰丰。香喷喷的卤肉饭 233 海 不 扬 波
和鸡肉饭、清甜鲜美的蚵仔煎和大肠蚵仔面线、现炒 入味的沙茶牛肉、滋补养颜的猪肝汤……这些都是全 世界的饕客们涌进台湾的理由! 尽管台湾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但是我还是毅 然在 5 年前回到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就如爸爸所说先 到外头去开开眼界,最后,我还是要回到这里延续阿 公,和父辈们一直孜孜不倦,努力要完成的创业梦 想!也许,许家每个成员的血液里,都隐藏着一种叫 做创业精神的 DNA 吧! 最后,对于我们生命中遇上的所有贵人,我们夫 妇始终都由衷地感激。如今,太太在吉隆坡一家日资 公司上班,两个小孩也在居处附近的华文小学上学, 其乐融融,一家已经完全适应了吉隆坡的生活。而我 筹办的第一家日本餐厅也即将营业,接下来生活会异 常地忙碌和充实,我祈愿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阿 门。 234 海 不 扬 波
一女一子是许多夫妇的梦想。我的父亲与母亲育 有一子一女,凑成一个“好”字。那就是我和嘉永, 我们是育兴与苇倩爱的结晶。他们常说我们俩的到来 带来了无限的动力,不管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 我俩一个好动,一个勤于读书,应该说是母亲教 导有方。目前,我们尚在中学求学。小学在州立华 小,中学在坤成中学。 在这个混杂的世界,父母但求我们品格良好,健 康成长。同时希望我们能够志向四方,留学海外,有 日为许家与陈家带来骄傲。 我和哥哥嘉永都对父母的苦心栽培,铭记于心, 也祝他俩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女儿的心头话 第六章 文 · 许佳旭 235 海 不 扬 波
第四辑 永见汝成名
国语情结 1976 年,我升上中学。国语法令通过以后,从 1975 年开始,国语就取代了英文成为所有政府国中的 主要教学媒介语。我是第二批就读全国文源流的孩 子。 我出生在柔佛中部的一个华人新村。那里是沿河 发展的一个华巫杂居的小镇。爸爸在镇上经营杂货 店,我依然记得到店里来的马来顾客与华人店家融洽 相处的画面。 小时候,我最爱吃开斋节糕饼。当年过节的时 候,华人杂货店家爱给马来顾客馈赠一些鸡蛋、白糖 和面粉。马来朋友也相敬如宾,给店家送上自制的马 来糕饼,让大家同欢共乐。 爸爸在我 8 岁就离世。我来不及长大去了解他一 生的经历和精神世界,但我听妈妈忆起,爸爸曾经一 文 · 许育华 239 海 不 扬 波
度因竞选地方议员的需要,努力补习过马来语呢。想 必,他的马来朋友应该不少,而且他们的感情也应该 相当深厚。 小学毕业后,国中自然成了我的首选。我对国语 感觉相当亲切。当国语成为教学媒介语,我满怀信心 地去迎接中学生涯。 我们是新村的孩子,同学间自然讲华语,跟马来 和印度老师则用国语沟通。尽管有词不达意的时候, 我们却没有害怕和退缩过。 那个年代,配合国语政策的推行,许多马来老师 被派到华人新村去担任国中老师。虽然有文化上的差 异和隔膜,但马来老师也视华族孩子为己出,对我们 疼爱有加,非常关心我们的成长。 开斋节是我最期待的佳节。我们跟马来老师约 好,成群结队,骑着脚踏车奔向马来老师的家。 我中二班主任罗嘉雅老师除了为我们做菱形粽和 咖哩鸡,还特地为我们准备各色的马来糕点和参了炼 奶的红色玫瑰汁饮料。我们乘机大快朵颐,还要拍照 留念后才甘心回家。 当时,我每天追看《马来前锋报》的社论和评论 240 海 不 扬 波
版,特别喜欢“沙古伯”(Ishak Haji Muhammad) 短小 精悍的幽默杂文,常倾倒于他的生花妙笔。《社会月 刊》的专题文章我也非常喜欢,特别佩服刊物里的几 位华人作者的国语写作能力,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他们 那样的本领。 后来,我在本地大学完成以国语作为教学媒介语 的大学生涯。 毕业后,我曾一度在东海岸工作两年。想不到, 遇上吉兰丹马来朋友,我讲什么,他们非常明白,但 他们一开口,我就如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原来丹 州大行其道的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地方口音“吉兰丹国 语”。 虽然如此,我在吉兰丹两年的生活依然非常值得 回味。那里的马来朋友大多数和蔼可亲。我在那里尝 尽了马来美食,而且赢得他们很多的友情和帮助。 我对哥市华人和马来人结伴同桌饮茶,自然快活 聊天的景象感到讶异。有趣的是,那里的华人用福建 话或华语闲聊的时候,如果没有参杂几句吉兰丹马来 话,他们似乎觉得一点都不过瘾。 华人爱护母语,天经地义,我们并不是排斥国语 241 海 不 扬 波
或马来语。九成华人孩子华小毕业后选择进入政府国 中升学,清楚说明了大家绝对认清在这个国家国语或 者马来语是第一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语言。 学会了国语,华人会不会变成不纯正的华人? 答案当然是不会。就像我们学习英文一样,即使 我们说的是大英皇室英语,马来西亚人终归是马来西 亚人。 时移势易,国家独立后,国语或马来语已是强势 的语文。透过各种大量藉词和印尼语的互补,马来语 如今语法有条有理,词汇丰富,语音优美,是一个欣 欣向荣的现代知识和文化语言。 形势就是比人强,有谁说不是。 华人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讲国语的口音不像马来 人。语文本来就只是沟通的工具。勤能补拙,音调可 以慢慢纠正,修辞也可以渐渐掌控。 这年头,我们每天接触不同种族的友人,时刻到 处能够找到说国语的对象。如今网络、电视、电台等 平台不一而足,学习的管道和机会眼在四方,耳在八 方。 阅读肯定是学好国语的最好法门,学校图书馆、 242 海 不 扬 波
公众图书馆,还有散布在全国各个乡镇的乡区图书 馆,随处随时都有阅读国语书本进修的便利。 我非常期盼我们的华裔孩子在这片土地上能够顶 天立地,国语水平圆熟,随时可以信心满满地书写, 洋洋洒洒;上电视电台也可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 马来西亚华裔长久对母语执着不懈令人刮目起 敬,但我们的国语呢,那是 10 个马来西亚同胞里, 我们得用以跟其中7个人打交道、沟通、交流、做生 意的重要钥匙。这把锁匙实在太重要了。 学好国语,始于足下。 (原文发表于 2015 年 3 月 25 日,星洲日报《星云》专栏) 243 海 不 扬 波
后记 2016 年 7 月 7 日,我和弟弟带头,带领大哥、三 位姐姐、妹妹和二嫂一起回去中国潮州饶平坪溪上社 村探亲。 除了我,他们一行人都是第一次踏足坪溪的土 地。我和内人 2006 年旅游潮汕时,曾机缘巧合,成 功去到群山包围,景色青翠的坪溪上社村做客几个小 时,来去匆匆。 2016 年再度莅临,年迈的亲人大哥育奎和大嫂玉 琴却都已作古。侄儿素强、伟强两个家庭也已娶媳嫁 女,茶叶收成逐年进步,乡下生活晋入小康。 置身坪溪上社村,听闻亲人娓娓叙述祖父和父亲 两代曾经居住在那座一度斑驳、古旧的祖屋里头的轶 事,我于是首次萌起要收集、撰写整个家族故事的念 头。 文 · 许育华 244 海 不 扬 波
父亲于 1934 年间携眷过番到当时的英属马来亚 来,转眼间数十年就过去。回顾过去,不论马来西亚 或中国,两地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过番的那一代都顺 势成了在地公民,留在祖国的也见证了新国家的诞生 和发展。 简言之,时代和时间的变换都改变了我们各自的 生活,扭转了我们各自的命运和人生。 父亲 30 岁南来,1971 年病逝,终年 67 岁。在他 生活于南洋的短暂 37 年岁月里,他完成了好些人生 大事:养儿育女、经营生意、参与社团照顾同乡福 利、致力建设学校和庙宇、投入地方政治等等。不论 是公益、慈善、教育事业,都有父亲的身影。父亲可 说是经历了一场丰盛的人生,璀璨而亮丽。 作为他的儿女,我们回头看父亲的一生,他虽然 一介草民,但相对于他同时代的潮州移民,父亲超越 自己,展现了一股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对家庭、社 会、国家都作出了瞩目的功勋。 可以这么说,父亲是妈祖慈悲之心和广博之爱的 完美奉行者。他无怨无悔,坦荡荡地走完了他卓尔不 群的人生道路。 245 海 不 扬 波
如今,父亲的子孙已经繁衍至第五代,园庭盈 秀,兰桂腾芳。 从父亲的生命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生活贫 困,律己严谨的潮州饶平青年如何一步一脚印,在海 外勇猛地奋斗,开创新机,以及如何苦苦挣扎,面对 跟祖国原乡难以割舍的文化脐带。 华人社会自古以来有立功、立言、立德这三大不 朽的人生追求。一般来说,立功和立言可能只限于社 会的少数成员,平民百姓大多数以追求三餐温饱为第 一要务,但在个人生命可以操控的范畴里面,立德扬 善与否就完全看个人一己的权衡和选择了。 胡适先生说过:“‘小我’虽然会死,但是每一 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 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都永远留存在 那个‘大我’之中。” 也许,父亲深明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 身“的道理,是故,尽管他一生朴素无华,几乎没有 一天过上什么好日子,但他其实用了最美丽的身姿, 给后世子孙展现了一个最好的人生示范。他透过一 己“小我”的谦卑行为,让他的人生实践与人类的历 246 海 不 扬 波
史发展连接在一起,给世间有限的生命赋予了一个永 恒的意义。 本书取名《海不扬波》,灵感来自永平天后宫里 一块写上四个浑厚有力大字“海不扬波”的匾额。 相传,当年清朝乾隆皇帝借下江南之便,慕名寻 访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庙。乾隆因避过风浪,安全渡 海,返回京城后,心念妈祖的恩德,立即挥毫,写下 四字\海不扬波,命人做成金匾,派人送往湄洲妈 祖庙供奉,弘扬妈祖功德。 永平这块“海不扬波”拓刻匾额相信是复制自原 件,于 1952 年间,永平天后宫迁庙至新村后,即由 几位潮籍善心人士捐献,高高地悬挂在横梁上,以体 现妈祖慈悲庇民,爱物护众的大爱精神。 我撰写此书期间,三番几次来到妈祖庙前堂,仔 细探察,发现原来父亲是那块匾额的捐献者之一。事 情竟然那么凑巧,也证明了父亲生前对天后宫发展投 注心力之深。 从字面上来看,“海不扬波”的意思大致就是风 平浪静。也许是因为祖辈们乘船过番,故此“海不扬 波”便是祈愿海上风平浪静,以安全抵达千里之外的 247 海 不 扬 波
目的地。 “海不扬波”四字亦为惮语,暗喻一个人不论本 事有多大,地位有多么高,哪怕是像大海一样浩翰无 边,都不应该因某种波折而轻易动怒,进而勃怒。这 就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宽大胸怀,人生正确的修养。 “海不扬波”的延伸意义,也指太平、安定。以 此为书名,除了其寓意很好,也解释了父亲许瑞昌为 人平实,不沽名钓誉,不趋炎附势。父亲一生乐善好 施,庄重自持,不与人争,默默奉献,闾里人人称 善。 海大有容人之量,不扬波则是低调做人,不张 扬、不取悦。这也正好解释了父亲低调做人,但高调 做事的处世态度。父亲的一生虽短暂,但所遗留的精 神,将是许门子孙学习的楷模,让许门家风可敬。 我觉得,“海不扬波”所转达的精神非常贴近父 亲一生的精神和艰苦奋斗,以及济困扶危的妈祖情 怀,故以此四字作为家族传记的书名。 我透过定居在潮州市的侄孙怀欣先生,不断追 踪、推敲中国祖辈迁徙、繁衍的年份资料,复又联 系、采访如今散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各地的各家族 248 海 不 扬 波
成员,联合弟妹、表哥、外甥、侄儿侄女、侄孙集体 协作,最后终于把这部本家族故事集成功呈现在读者 的眼前。 潮州人过去因大海在其南,群山搉其背,恶劣居 住环境无形中孕育了潮州人果敢拼搏的精神。也由于 自然资源贫乏,让潮汕人对海洋和远方充满了响往, 在喜好冒险的个性驱使下,潮汕人因此世世代代飘洋 过海去闯荡天下。 我母亲秀枝女士原籍福建金门,尔后宾归潮州饶 平坪溪。母亲一生艰辛,也经历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 事。这本书可让大家洞悉我们先辈所走过的道路,让 大家可以进一步感受潮州人向来做事不怕吃苦的强悍 精神。 我感谢参与此项写作计划的亲朋戚友、晚辈,以 及公司的热心同事给予帮助。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 无私帮助,我都对诸君的付出由衷感激。 我和四弟育兴两人深信这部家庭传记可以加强家 族内的凝聚力,激励我们家族内的子弟,对潮州文化 和精神有更多的拥抱和弘扬,努力创造新财富,为社 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49 海 不 扬 波
最后,感谢我尊敬的长辈拿督林水檺教授替本书 作序,给我们后辈极多的打气和提携。林老师一生白 首穷经,诲人不倦,对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承传 悉心毕力,是马来西亚吾族的光辉和楷模,我辈今后 当应努力看齐,自强不息。 250 海 不 扬 波
附 录 永平德士輾碎脚踏車 地方議員許瑞昌 被撞飛跌受重傷 舁往峇株中央醫院急救 南洋商报, 7 April 1963, Page 8 新闻剪报 251 海 不 扬 波
附 录 永平地方議會兩區重選 聯盟曾美洲許瑞昌 未遇對手不勞而獲 星洲日报, 23 August 1961, Page 11 政治活动 252 海 不 扬 波
附 录 参与社团 柔佛永平 平羣學校 新董事題名 星洲日报, 10 November 1951, Page 4 柔永平學校 明年新職員 星洲日报, 18 October 1953, Page 4 選出新職員 永平馬華支會 南洋商报, 27 November 1961, Page 11 253 海 不 扬 波
附 录 永平天后宮 複選新職員 南洋商报, 5 February 1967, Page 17 永平中學 職員選出 南洋商报, 3 November 1961, Page 15 永平擴建安老院 募基金辦法擬定 各區募捐人員亦經委定 南洋商报, 12 February 1964, Page 10 254 海 不 扬 波
附 录 父亲离世讣告、挽词 255 海 不 扬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