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马大中文系2022届硕士修课毕业刊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fass_cina, 2023-02-28 05:08:15

马大中文系2022届硕士修课毕业刊

马大中文系2022届硕士修课毕业刊

马来亚大学 第一届(2020/2021) 中文硕士研究课程 同窗纪念册 Yì 疫起·一起·忆起


目 录 前 言 ………………………………………………1 班代表寄语 …………………………………………2 马大中文系简介 ……………………………………6 马大中文系硕士研究课程 …………………………8 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 …………………………10 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 …………………………11 顾问老师献词 ……………………………………13 中文系老师寄语 …………………………………17 红楼遗梦 …………………………………………24 跬 步 ………………………………………………38 春华秋实 五十硕果 ………………………………56 心 声 ………………………………………………98 后来者 ……………………………………………131 后 记………………………………………………137


2020年,马大中文系首次开办课程制硕士班,不限年龄和本科学历 的录取要求,造就了我们这五十名来自五湖四海、职业五花八门、横跨 各个年龄层的杂牌军一起向学富五车的老师们学习。 那年偏巧碰上新冠疫情,3月开始实施行动管制令,不得随意出门, 全民居家工作上学。原以为几个星期就可以恢复正常,后来变成几个 月……一直到看不到尽头。我们的课程最终敲定以网课形式进行,来自 全马各地及国外的同学都聚集在线上,通过Zoom或Microsoft Teams上 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两个学 年…… 来到第三年,校方宣布恢复实体课,但是大部分第一届的学生都已 在两年间修完课程。据说第二届的收生条件更严格了,我们这届学生真 是绝无仅有、可一不可再——也许我们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特别 的。 前 言 您辛苦了! 《Yì·疫起·一起·忆起》纪念刊, 献给我们自己, 也献给包容我们的老师们。


中国的毕业季在6月,大家在盛夏分别,迎着瓜果的甜香天各一方;而 南洋的毕业季在10月,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万物成熟,似乎给了毕业一 份更加意味深长的意蕴。 回想这两年的点点滴滴,我想我能说的只有感激二字。客观上,中国社 会内卷风气愈演愈烈,有一个文凭傍身,即使是作为谈资,也是值得的。是 而我格外感激马大能给我一个获得文凭的机会;主观上,都说大学是“象牙 塔”,而我能在这个温暖的象牙塔里多温暖一会儿,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经 历。博学的老师、友善的同学、新鲜的知识,都带给我奇妙且新颖的体验。 人说知识就是力量,我想我现在就是名副其实的“叶大壮”。 本科毕业之际,我请求本科教授书写推荐信,以助我申请研究生。获得 offer后,我想赠送教授一些礼物表示感谢,教授拒绝了并说:“老师帮学生 读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世界上的所有帮助都应该是相互的,本科毕业 后我无法再实际地帮助教授什么,那我便将这份帮助带到马大,带给我的老 师和同学们。我有一些行政相关的实习经验,对于一些学习相关软体也比较 熟悉,加之自己是全力读研,并没有正式工作,所以当老师需要学生辅助的 时候,我自然而然就“毛遂自荐”了。友人说,中文系是最讲究传承和师门 的科系。做“班代”的这些时光,便是对师恩的传承。 走入窄门 咱们的班代叶诺,辛苦你啦!


硕士共需修读十余门课程,每一位老师各具特色。对这些老师,我由衷 感恩,是诸位老师带领我了解了马来西亚。尽管我的回忆和体验都留于线 上,但我的感受和感动都留在心上。刚入学选修AQB7013时,我经常受何老 师的指点,老师说他当年留中,也颇受自己老师的照顾,他也要将这份“照 顾”传承下去,周而复始。这番话是我求学时的动力之一,我也希望自己能 接过这一棒,不仅将这份照顾传承下去,更希望能够将这些有关大马、有关 华人、有关南洋文学的知识传承,告诉我的同胞:马来西亚是如此缤纷、多 彩的国家。这段学习经历,便是对文化的传承。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我常感叹人与人之间缘分的奇妙,中国互联网世 界也有一句俏皮话,即“网络一线牵,相逢即是缘”,用来形容我们这批 “疫起”学习同学的缘分是再好不过。初识大家,虽不能切实谋面,听大家 说着同样熟练的母语,我感到几分惊奇。大家对我们这些国际生十分包容, 初来乍到时,我们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很陌生,同学们热情地为我们介 绍了华小、独中等名词所蕴含的意义。而当我知道其背后的故事,眼眶竟有 些湿润,“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原来这样熟练的交流,是无数前辈共同 努力下才有的结果。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一批人坚定地传承。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 窄门和狭道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我并无宗教信仰,也不信永 生,但第一次读到安德烈·纪德作品中的这句话,却默默良久。我在马大的体 验便如是,初始阶段的硕士学习,便好似一场窄门和狭道的历险,这条路很 难,好几个深夜,我还在啃食对我来说些许晦涩艰深的文献。但渐渐的,当我 发现我可以用自己的能力通过窄门,获得自己理想的成绩和生活,这份经历赋 予我的坚韧和不屈不挠,是千金不换的殊荣。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对后来者 说:千万不要畏难,也千万千万不要沉沦于宽门,易得之物更易失,且无人救 赎。知识赋予人类的力量,千金难易。 这段学习生活,对我们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谨以这份纪念册,记录我们 走过的那段时光。过了这段时日,大家都会奔赴各自的远方,我也会继续往前 走,把读过的书都变成脚下的路,所拥有的爱变成装备自己的能量。也再次感 谢缘分和相遇。 祝福大家,人格和经济独立,心灵和思想自由,成长得饱 满、充盈、有力量! 二〇二二年十月(中国江苏苏州)


班代叶诺推荐苏州的旅游景点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马来亚大学中文文学系,简称中文系,隶属马大文学暨社会科学学院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12个学系之一,始建于1963年。中文系也 是马来西亚汉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培养基地。马大中文系成立至今已培养 超过3500名主修和副修学生,130多名硕士研究生以及20多名博士研究生。 马大中文系重视学术研究,定期出版学术论文集《马大华人文学与文化学刊》 与《汉学研究学刊》,期刊常年征稿。《汉学研究学刊》是多语文(主要为中、英 文)学术刊物,刊登內容以传统经、史、子、集为主,兼及现代华文文学和马华文 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华人文学与文化学刊》则征收与古今华人文学、文化相关 的稿件,类型包括论文与书评。常年举办的活动有新学年迎新周、文学双周及各类 研讨会、学术讲座、座谈会、校外课程等。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简介


自创系以来,马大中文系秉持着三项创办原则及宗旨: (一)保存、传授及发扬中华文化; (二)翻译中国经典以助友族了解中华文化; (三)提升马来西亚汉学研究学术水平,贡献社会。 花开花落几十载,马大中文系培养了许多人才,如今政经文教界都有中文系 杰出的校友。马大中文系重视学术研究,每年都会邀请国内外学者、各界人才到 马大给予讲座、短期课程,并根据性质开放予大众或师生。 资料来源:马大中文系动态资讯网(http://www.umchinesestudies.org.my/)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五十周年纪念特刊》。 前排左起:郑庭河老师、严家建老师、潘碧华老师(系主任)、张慧思老师、孙彦莊老师; 后排左起:杨迎楹老师、郭紫薇老师、蔡晓玲老师、何启才老师、王秀娟老师、吴益婷老师、 谢依伦老师。


马大中文硕士研究课程乃马大中文系 首次开办,课程为一年制,即两个长学期 和一个短学期,但研究生也可依据个人条 件在三年内完成课程。此课程的媒介语主 要是中文,学生亦可以中文撰写论文,可 说是马大中文系几十年来最大的突破。 此课程提供广泛的专题研究,包括中 国典籍、当代中国以及东南亚华人社会, 提供一种跨学科的形式以培养在中文研究 专业领域的毕业生,为社区和国家发展做 出贡献。 马大中文硕士研究课程 Master of Chinese Studies (Coursework) 星洲日报《大都会》,2020年10月8日 马大中文硕士研究课程旨在让应届毕业生和各行业 从业者能够获得新知识并提高竞争力,以满足中文研究 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此课程制历经至少两年的筹备工 作后,终于在2020年10月正式开课,迎来第一届研究 生,共录取逾60位本地生和国际生。 2020年10月喜迎第一届研究生


中文硕士研究课程中,研究生需修读10门课(30学分),并完成一份毕 业论文(12学分),合共42学分。10门课包括其中5门必修课:中国历史专 题、中国哲学专题、华人研究方法论、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专题、东南亚华人 研究专题,另外选修课则可7选5:古代文学专题、马华文学专题、现当代华 文文学专题、当代中国专题、汉语语言学专题、红楼梦研究专题以及专书选 读/课题讨论。 课程评估方式分为两部分:一、课堂报告、作业、考试;二、毕业论文 (至少2万字,华文、英文、马来文皆可)。至于上课方式,一般情况下, 上课地点位于马来亚大学,唯2020年因受新冠状肺炎疫情的影响,被迫以线 上模式进行。截至2022年10月,研究生重新回校上课。上课时间为星期一至 五下午6点至9点,或星期六上午。 从原有的马大中文系硕士研究型至如今增设的硕士课程制,说明随着时 代变化,中文系的课程与时俱进,不断改善,以符合时代的要求。


(Persatuan Pascasiswazah JPT UM) 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 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 Persatuan Pascasiswazah JPT UM 在籍研究生自动成为会员 马大中文系研究生学会是一个包容了马大中文系 硕博生的学会,本学会的成立宗旨如下: 一、让硕博生联谊交流; 二、为院系与学友传达资讯; 三、协助系办办活动。 所有在籍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制与课 程制)及博士研究生都会自动成为会员。研究生学 会的顾问老师是潘碧华老师、张惠思老师、何启才 老师和吴益婷老师。 研究生学会将通过每一年会员大会,推选出8位 理事,负责处理会务。本会财政将负责向会员征收 每年一次的会员费,作为举办学会活动的经费。研 究生学会主要的活动是协助系内研究生举办开题及 预答辩、定期举办读书会、讲座、论坛、工作坊等 等。


1988年,以丹斯里陈广才为首的一群校友,有感必须为马大中文系成立校 友会,便积极筹组成立“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以下简称中协)。经 过9次的讨论研究后,终于拟定了章程,并于1990年正式成立。 中协自正式成立以来,本着反哺母系及回馈社会的宗旨,积极参与母系所 推广的各项活动,并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后时也与华社各文教团体携手举办文 教活动。这些年来,中协曾先后资助马大中文系学术论文集、师生作品集、毕 业刊等书籍的出版,以及迎新周、文学双周、中文系之夜等活动的举办。 与此同时,中协也经常联合我国华文报馆及其他文教团体主办各类型的文 学讲座会与推动各种文化活动,并于1993年联合母系主办了一系列的活动以 庆祝马大中文系成立三十周年纪念。这些活动包括“国际汉学研讨会”、“认 识马大中文系全国巡回讲座”以及“三十周年纪念晚宴”等。时间飞逝,中协 于2013年再次联合母系主办了马大中文系五十周年纪念系列庆典。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 (Persatuan Siswazah Jabatan Pengaiian Tionghoa. Universiti Malaya Malaysia (PEJATI) http://pejati.org.my 第16届 (2022-2024) 中协理事与中文系讲师合照 (前排左起)李锡锐先生、苏伟妮女士,王介英先生、拿督黄东海,丹斯里陈广才、潘碧华副教授、拿督尤绰韬、 陈秀凤女士;(后排左起)谢依伦博士、拿督林添拱、许文荣博士、曾俊萍女士、吴益婷博士、蔡晓玲博士、 郑庭河博士、叶晓薇女士、张惠思博士、王秀娟博士、郭紫薇博士。


中协在推广母系发展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长期赞助母系的活 动,还包括赞助汉学研究及资助国际著名汉学家到我国进行短期研究或讲学, 并为家境贫穷而品学兼优的母系学生提供奖、贷和助学金等等。自1994年开始 中协也特为母系毕业的优秀同学提供金牌奖和书券奖,以示鼓励。 一、促进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友谊、团结与合作。 二、加强马大毕业生与母系的联系。 三、协助推广与提升我国中文研究与中华文化研究的工作。 中协宗旨


很多人不知道,2020年以前,马大中文系没有中文硕士和中文博士这样 的课程。中文系是文学院与社会科学院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的 其中一个系,硕士和博士课程只有论文制 (Full Research),全名是“文学硕士 (中文系)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博士是“哲学博士 Doctor of Philosophy”,即使毕业于中文系,也只能说是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不能称 为中文系硕士和中文系博士,也因此解释了马大的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只能 使用马来文或英文撰写论文的原因。 2020年9月是马大中文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牌,我们开办了全马第一个课 程制“中文研究硕士 Master of Chinese Studies (Coursework)” ,学生在1年 至3年内,必须修读10门课和撰写一篇二万五千字以上的论文,全部中文教学 和撰写论文。首次开课,便迎来了首批50位硕士生,本地生39位,国际生11 位。第一年结束后,9位学生如期毕业,第二年,又有34位毕业。 成功开办这个课程的过程有必要记下一笔,日后有个依据。基于时代的 要求,2018年,中文系在文学院院长黄子坚教授的鼓励下,开始两年漫长的 申请工作。经过系里老师吴益婷博士不懈地准备各种文件,不断地修改和参 与各阶段的讨论,终于到了大学审核的阶段。 顾问老师献词 这是 历史性 潘碧华老师 的开始


审核那天,我代表去申辩。由于申请过程已经到了尾声,各种文件具 备,因此也没有受到为难的质问。只是到了使用语文的部分,有位委员提 出一个问题:根据贵系的市场调查,85%的回复者认为他们比较愿意以中 文来上课,为何贵系还有30%的课不是中文的呢? 为了让课程能够顺利通过,在教学语言和论文方面,我们系里也进行 了非常慎重的考量,也用了比较模糊的方法,尽可能注明使用“多元语 言”,打算通过以后再随机应变。听到这样的疑问,我当下脑袋如同被炸 开,想都没想过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巴回问:“您的意思是可以全 部都用中文吗?”当时主持会议的副校长大概看到我不可思议的表情很好 笑,笑问:“为什么不呢?” 我一时觉得天都亮了。 当我把这个消息带回系时,大家还不敢相信,长久以来纠缠我们的语 言问题,居然就这样通过了,而且整个课程可以使用中文。于是我们有了 课程制的“中文研究硕士”课程,有了这批历史性的硕士毕业生,也有了 这份开创性的纪念刊。 是为记。 2022年11月1日


的一届 马来亚大学中文研究硕士课程 Master of Chinese Studies (Coursework) 的开办,是马大中文系发展史中突破性的成就之一。如潘老师所言,课程要 求颇高,但也算开了一条新的中文专业进修之路,让各阶层不同行业的人士 有机会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实现理想。 吴益婷博士作为课程协调老师,在内统筹课程设置,调动系内所有老师 的研究专业,在外答疑解惑,细审研究生的学术需求,解决方方面面存在的 问题,真可谓竭尽心力,劳苦功高。潘碧华博士、孙彦莊博士、严家建博 士、郑庭河博士、王秀娟博士、蔡晓玲博士、杨迎楹博士、何启才博士、林 德顺博士、庄仁杰博士、台湾的张高评博士、中国大陆的宋燕鹏博士、段江 丽博士和张云博士,都是此届强大的导师团成员。 第一届学员的毕业为马大中文系建立了一座里程碑。而《Yi》纪念刊更 是把大家在疫情间扭转乾坤,突破自我,实现梦想的精神记录了下来。此届 研究生原本录取了65人,其中21.5%是国际学生,但在了解整个课程设置、 安排和严苛要求后,最终只有50人坚持了下来。 特别 谢依伦老师 顾问老师献词


此届研究生很特别。在特殊的时间点,大学不得已把原定的实体课改为 线上课,两年下来还真是“同窗”共读,有部分研究生还没正式踏进马大 校园就已经毕业了。有幸与大家结识主要从协助孙彦莊老师开设的选修课 “《红楼梦》研究专题”开始,我在场“偷师”和解决技术问题。初见大 家对提问回应热烈,展现出求知欲高的热情。 第二年由我负责协调此《红楼梦》课,邀请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段江丽 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张云教授来授课,共同指导选课研 究生。此时更能看到研究生们认真的态度,对选题的思考、用字的斟酌、 框架的建设都花了很大的心思。条件许可,部分研究生也会到《红楼梦》 研究中心来与我讨论,从网聊晋升至面谈,师生间的情感联系愈发浓厚真 实了。还有部分研究生,是在孙老师的葬礼上见面,虽然心情悲痛没有过 多的交流,但彼此间对于尊师重道,感念老师的情怀却能沟通。 同一届,一年送走一批,现在第二批同学即将毕业,第三批同学仍积极 “备战”准备毕业。大家的学习过程让我想到“香菱学诗”。香菱(原名 甄英莲)一位灵巧,有才华的女性,可惜命运乖蹇,因为际遇环境问题, 无法像其他女孩儿一样,自由地学习和学诗。但时机一到,她能捉紧机 会,渴求名师指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最终学有所成,惊艳众 人。我们这届研究生(包括男同学,哈哈)根基、容貌、端雅、风流、贤 惠不让香菱,甚至已是各领域的佼佼者,如今进修华人语言、文学与文化 领域,得导师们指点,自然各有所成。 期待此纪念刊能结集第一届中文研究硕士课程研究生所展现的才华, 同时记录了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奋斗和血泪史,起到鼓励后进的作用。在 此,祝已毕业的同学,更上一层楼,还未毕业的同学再接再厉。


中文系老师寄语


很多同学⽤两年的时间,⼀边 ⼯作⼀边读书,这份付出终于得到 回报,恭喜⼤家硕⼠毕业了。虽然 两年的疫情让我们对彼此的“真⾯ 貌”还很陌⽣,但希望以后你们有机 会来到校园,拜访中⽂系,到时可 以⾯对⾯交谈。希望这硕⼠课程对 你们的事业、兴趣和⾃我增值都有 正⾯的贡献。 不湎过往,不羁未来, 活在当下,砥砺前行。 吴益婷老师 郑庭河老师


毕业快乐! 希望在未来的⽇⼦⾥,想到这 ⼀段⻢⼤时光,都能让你在精神上 快乐、⾃由与富⾜。 恭喜第⼀届中⽂课程制硕⼠班 的同学们顺利毕业,这段⼀起学习 的⽇⼦很美好,愿你们继续保持求 知求真的⼼,在各⾃领域散发光 芒,活出精彩! 蔡晓玲老师 杨迎楹老师 学习,乃⽆⽌境, 亦⽆捷径。 王秀娟老师


在全球疫情弥漫的陌⽣境遇 中,你们始终努⼒抗衡着各⾃不 同的⽣活境况与压⼒焦灼,坚持 着追求知识之⼼,⼀步步修完硕 ⼠课程,抵达终点,恭贺也同 喜。 期盼⼤家将永远以⻢⼤与中⽂ 系为家,以学术上的启迪转化成 ⼈⽣智慧,继续精益求精、多读 书、多思考、多书写。 祝福各位! 张惠思老师 嗨,中⽂系硕⼠班同学,恭喜 你们,⼤家挨过疫情及各种时间与 空间的压⼒,现在可以⾼呼毕业 啦!毕业后会不会觉得⾃⼰其实还 是懂得很少,学识和研究技能其实 还有待提⾼?其实,做学问就是这 样,学习是⼀辈⼦的事,不要停顿 下来。常常⽤新的⽅式思考问题, 找寻新答案,让⾃⼰做个有活泼⽣ 命的⼈吧!郭紫薇与⼤家共勉之。 郭紫薇老师


恭喜各位顺利毕业,在学习的路上更进⼀步。 须谨记的是,我们永远都是学习路上的旅者。 “你的脚步追随的不是双眼所见的事物,而 是内心的、已被掩埋的、被抹掉了的事物。 " (伊塔罗·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共勉之。 何启才老师


对我来说,AQB7008和AIG3015的分别,是把“当 代中国政治”这⻔课分别⽤中⽂和⻢来⽂来上。⽼师同⼀ ⼈,学⽣不同⼈,所以你们才是课堂上的亮点。近乎同样 的课程内容,与不同⾝份背景的同学分享,我得到双倍的 回馈和收获,谢谢⼤家。 ⼤学是⼈⽣旅途中的⼀个驿站,硕⼠班的同学这次 再来,⼼智更成熟,⼈⽣的⽅向更明确,我们在课堂上像 朋友分享知识多过教课,上课时间过得很快,也⾮常愉 快。 如今你们毕业了,离开驿站继续下⼀段旅程,祝福 你们能持续坚持⾃⼰的理念,⻛物⻓宜放眼量。⼀路顺 ⻛,⻛景美不胜收。 林德顺老师


鲁宇征老师 同学们,好久不⻅。犹记和⼤家云端初识的情景, 如今,⼤家已顺利毕业,衷⼼祝贺⼤家! 我很荣幸能够参与第⼀届中⽂系硕⼠课程,更开⼼ 的是结识了可爱的你们。即使远隔重洋,我仍然可以在屏 幕的这⼀端感受到你们的善良、勤奋、热情、包容……和 你们共度的美好时光,将成为我珍贵的回忆。 林语堂曾说过:“梦想⽆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 ⼼底,使我们的⼼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 事实才⽌;像种⼦在地下⼀样,⼀定要萌芽滋⻓,伸出地 ⾯来,寻找阳光。所以梦想是真实的。 ” 在此,也送上我真挚的祝愿: 愿⼤家眼⾥有星⾠,⼼中有⼤海;愿⼤家所愿皆可 偿,不负韶华;愿⼤家流年皆不负,岁⽉可期!


红 楼 遗 梦 — — 纪 念 永 远 的 孙 老 师


悼念 孙彦莊老师 26.10.1965 - 14.05.2022 2022年5月14日17点25分,我们敬爱的孙彦莊老师在KPJ白沙 罗专科医院逝世,享年57岁。灵堂设在吉隆坡新街场富贵纪念馆, 丧礼以基督教仪式进行,16日在雪兰莪沙亚南富贵山庄火化场火 化,安灵在吉隆坡广东义山新塔。 孙老师祖籍广东潮安,1965年10月25日生于柔佛麻坡,是已 故著名作家马汉的女儿。她先后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获得荣誉文学 士、马来亚大学文学硕士,以及马来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孙彦莊老师钟情于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多次荣获大马 和国外文学奖,其中包括第二届马来西亚杰出潮青文学奖、 第八届冰心文学奖散文组二等奖、马来西亚十大最受欢迎女 作家奖。著有《火车厢内外》、《永不放弃》、《如果生命 能U转》、《林连玉的峥嵘岁月》、《马来西亚作家与社会关 怀》、《红楼梦情结》等多部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 成 就 孙老师作品: (左图)《火车厢内外》,(右图)《如果生命能u转》。


孙老师热衷于教育,她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马 大中文系,自大学毕业后就留校当助教,服务了33年。曾讲 授马华文学、古典小说、明清小说、创意写作、红楼梦研究 专题等多项课程。她对学生友善慈爱,积极鼓励,恳切教 诲,深受学生爱戴。孙老师自2007年5月开始统筹“《红楼 梦》研究、翻译及出版”计划,率领团队耗费10年翻译出马 来文版《红楼梦》全译本。2018年创建马来亚大学《红楼 梦》研究中心之时,担任中心主任。 成 就 (左上图)孙老师作品: 马来文版《红楼梦》译本 (左下图)《红楼梦》马来文译本推介礼 (右图)孙老师与《红楼梦》马来文译本


孙老师对马来西亚《红楼梦》研究、马华文学研究和马 华文学创作贡献良多,为马来西亚培育了许多学术和创作人 才。她的离去,是学术界、红学界、文学界的重大损失,也 带给学生们深深的遗憾。特别是我们这班在疫情中开课的学 生,来不及见到真人,老师便已离去,音容笑貌只留在网课 的记录中,和我们的心中。 孙老师的贡献 孙老师作品: (左图)《林连玉的峥嵘岁月》 (右图)《马华作家与社会关怀》


孙老师作品:(左上图)《红楼梦情结》、(左下图)《温馨吾 家》;(右上图)《摆荡经纬间》、(右下图)《永不放弃》。


孙老师(后排左二)出席第六届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孙老师获得第二届冰心文学奖散文组二等奖。


我的本科不是中文系,年近不惑才报读马大中文硕士课程。疫情 中一切都在线上进行,记得在红楼梦研究专题的第一堂网课上,电脑 另一端传来孙彦荘老师含糊不清的声音,我还以为网络有问题,孙老 师随即打字声明: “我曾患鼻咽癌,早年医疗方法落后,经过电疗及化疗,后遗症 是发音不清晰,上课以PPT 为主,我若临时有话要说,解释或有事想 通知大家,会随时在PPT上打字,你们比较容易明白 。如果你们不适 应,觉得影响上课可以不选修。” 同学们纷纷表示理解支持,我却震惊说不出话来——因为我也是 鼻咽癌的幸存者,这些年来被种种后遗症折磨得接近崩溃,觉得自己 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加上我从事建筑业,常常需要跑工地赶竞标, 精神体力难以应付,这才想着读书转行。想不到孙老师和我同病相 怜,难怪早前的说明会上她一言不发。身为一名讲师却被褫夺了声 线,可以想象每一次开课她都得重复以上声明,把伤口重复揭开给别 人看;中国国宝级演员李雪健,也是治疗鼻咽癌后声线沙哑听力下 降,虽然演技出神入化,还是被观众投诉听着难受。相比之下,我虽 严重失眠,耳朵越来越聋,但声线还算正常,工作上所受到的影响也 不必公开示众。 课后我立刻私信联系孙老师,原来她在1994年治疗第3B期,而我 在2009年治疗第2B期。年份较早、分期较后,难怪她的后遗症比我严 重得多。孙老师平易近人,她叫我们别用敬语、叫孙姥姥就好。我们 的关系建立在病友之间前辈与后辈的交流,多于师生之间长辈与小辈 纪念孙老师 文:陈依欣


的相处。她自称聋哑残缺人士,让我别打电话,我们就这样写短讯聊 天。她安慰我: “感谢上帝,我们还活着,一起进入大观园。”我用黛 玉的话回应: “生死有命……不是人力可强求的。”她送我一本她的书 《红楼梦情结》,我也回赠一本我的书,写当年治病的过程,里面记录 我最不堪的一面,我知道她会明白的。果然她说: “很多感受很相同。 尤其是有时候不喜欢别人的关怀,令我们觉得不正常!” 是啊,我们都竭力保持正常,拖着不受控制的躯体,企图控制自己 的人生。我曾经希望人们当我是一个健康正常人——“当心你的愿望成 真”——经过这些年的折磨我不争气地渴望他们不拿正常人的标准来要 求我。老师比我坚强,她依然热爱教学,用心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术背 景、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以及个人兴趣,因材施教。例如在德国留 学的杨欣洁同学的作业题目是《红楼梦在德国的传播与翻译》;喜爱古 诗词的王诺同学分配到《大观园诗社》。因此我们上课总是十分欢乐, 热烈讨论,师生打成一片。本来不看《红楼梦》的张瀚元同学上了姥姥 的课才知道如此有趣好玩;我自以为很懂《红楼梦》,现在方知红学广 阔无垠。 第一个学期结束后,毕业论文我决定选题《红楼梦》,孙老师二话 不说答应指导我。由于非文科出身,很多基础知识都不知道,这个论文 我写得十分吃力,老师逐字帮我修改,连标点符号的错误也逃不过她的 眼睛。瓶颈期我一度想放弃,老师一直鼓励我,用奖励金诱惑我继续写 下去。知道我辞职读书,老师便让我到马大《红楼梦》研究中心当助 理。 认识了一年之后我们终于在学校见面了,老师比想象中娇小,还邀 请我到她家为她庆祝生日。本科三年,我从未到任何一个讲师的家做 客;每天经过环境与建筑院的路口,也不曾回去母系看一眼。虽同在马 大,但中文系与估量系的文化天差地别。曾以为我和孙老师是病友所以


关系密切,但很快我就发觉中文系的其他讲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都很亲近。老师们的办公室门口常有学生排队等见面,本科生回校上 课,看见我一定点头问好,称我为“学姐”。我有点不适应——从前在 估量系没有这种“师门”的概念,即便在同一个讲堂上课,也甚少与非 同班同学互动,只和几个熟朋友社交;不到万不得已不找老师(包括论 文指导老师),在这里看到学生主动找老师谈天说地,一起在课堂上吃 吃喝喝……于我真是不小的文化冲击。 想想也不奇怪,中文系的课程,无论是文化历史或文学创作类,师 生同学之间交流看法、畅谈人生,相比测量建筑图纸和估算工程合约, 自然比较容易培养感情以及产生心灵共鸣。像现在我们的硕士班,虽然 大家只在线上见面,但也培养了同窗(同一网课窗口)之谊,我在过去 这一年半和老师们的互动比本科三年都多。 从冷冷清清的估量系来到热热闹闹的中文系,我像是入大观园的李 婶,见众人无所不至,深为罕事。园子里活动多,人们多才多艺,无论 是主持节目、制作短片、设计海报、网上行销……都有专业水准,而且 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据说以往实体课的作业呈堂都有这方面 的要求,加上课外大大小小的活动,因此训练有素。老师更会带着学生 们外出,参加讲座会研讨会、访问学者、进行田野调查等。“这才是多 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啊!” 李婶不禁感叹自己的青春白过了。美中不足的 是疫情以来人人都戴口罩,我的听力本来就差,现在更听不清了,在一 群耳聪目明的人面前感觉自己是个异类。 孙老师的听力更差,长期戴着助听器。我在她的办公室上一对一的 专书研读课程时, 常常互相听不清楚而需要笔谈。孙老师自嘲我俩的存 在让很多人感到庆幸——幽默的背后隐藏了多少伤痛。万恶的辐射造成 吞咽能力退化,老师近年只能吃流质食物,有时喝水也要小心嘴角漏


水。出外用餐,她泰然自若把食物放入搅拌机中,我看在眼里既心痛 又担心。前辈癌友的存在有助于后辈克服对未知的恐惧,看到老师所 受的苦,我却担心以后的自己,有点“物伤其类”的意思。我无法想 象她的心路历程,希望我的出现能带给她一点安慰,当我们分享洗鼻 子和戴助听器的经验时能令她感觉自己不是唯一的异类。 她真的很坚强,可是再强大的心态也阻挡不了肉体的衰弱,老师决 定提早退休。我们想着为她办一个下午茶派对,因为甜品蛋糕较易于 入口,不久却传来老师昏迷入院的消息。我赶紧发了一个私信给她, 希望她醒来后能看见。她没再醒来。我翻看这一年半以来的聊天记 录,第一次她很快回复,最后一次她永远不会回复。 中间她曾说: “找方法挪去担忧吧。我靠宗教。后遗症令我不开心 时,至少得想:有马大同学,也是鼻咽癌,电疗后1-2年就去世,我活 26年了,得面对一切疼痛和精神伤害。曹雪芹会祈求上帝让你我畅谈 红楼梦到老,有健康美智慧美,根治我们所有的病,不再有凄美 了。”来不及到老,得年57岁,癌后存活了28年。我,一个不可知论 者,祈望她在天堂恢复健康快乐。 丧讯传开后,面子书上很多人撰文怀念老师。透过帖子中的故事 与旧照彷佛看到了她的一生,大学时代她就是大观园中最美丽耀眼的 才女。老师去世第三天就出殡了,这三天恰逢连假,很多人都出游 了,但到场追悼哀殓的人还是很多。潘碧华老师刚好也去了外地,从 机场赶往纪念馆吊唁。挽词上640人署名,我和毕业自马大中文系的邹 世娟同学一起送殡,她告诉我整个版面放不完全部名字,人数多的几 届班级只能署以毕业年份。我这才知道每一届的毕业生都有自己的群 组,因此很快组织起来一同给帛金及送花圈。除了红白事,平时也保 持紧密联系,见面一定打招呼叙辈分,大学讲师见到小学教师也依旧


以 “学长/姐”称之,和从前在校时一样。我又一次惊叹于中文系的师门 观念。 生平第一次出席导师的葬礼,想不到我与孙老师的缘分就此结束; 见识了系友的凝聚力以及对师门的归属感,我与中文系的缘分想必不会 在毕业后就结束。 陈依欣和孙老师的唯一一次出外聚餐。 同学们出席孙老师的追思会。 (左起)张瀚元、罗子炤、 陈依欣、邹世娟。


前几天跟朋友笑着讨论疫情之次生灾害,她说自己要 “被结婚”了,因为弟弟要拿亲姐结婚做理由才能出校; 我说所有工作面试改为线上,道具自备,我一分钱没赚, 就得先倒贴,斥巨资购买一套设备。我总是乐观的,觉得 这些困难都能被排解被消除,唯一没想过的次生灾害是, 尚未来得及真正见一面敬爱的老师,就和老师定格在2021 年年初的冬季。 总说“疫情之后……” ,疫情还在, “之后”却再也 没有之后了。遗憾太多,后悔太多。我问自己是不是应该 早一点把论文写了,那样和老师回忆就会更多一点、再多 一点,没有人能给我答案。翻看每一封邮件,我只有遗 憾。 “这一笔,尽写百态炎凉,多悲怆;痴者我,愚者我, 呕心沥血,满纸荒唐;到最后,旷世此书,不寻常;可当 得,万古不灭,与日争光。 ”我想,孙老师该是长眠于平 行世界的大观园了吧,与那不寻常的旷世奇书相伴,是为 其学术造诣之永恒;而我们将她牢牢记在心里,便是另一 种永恒。 永 恒 文:叶诺


(上图)孙老师与叶诺沟通的邮件往来之一。 孙老师生前在报刊发表 过的部分学术文章。


跬 步 — — 一 起 接 受 的 课 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是什么构成了中文硕士课程, 亦是什么构成了我们 迈向梦想的脚步……


作为硕士课程班“开门见山”的课程,潘老师给 了大家充分的信心和感动。潘老师的课堂是快乐又充 满知识的。课程开始,潘老师宽慰大家,不要把论文 想得那么困难,其实就是几份小功课的结合体,在学 习的过程中,只要用心在各科里的研究,找出自己想 要研究的题目,就能通过,给到大家一剂强有力的定 心丸。 第一学期就接触论文计划书,同学们,尤其是非 科班出生的同学,确实感觉十分吃力,但大家也都被 潘老师严格的学术精神鼓舞了,努力钻研自己的论文 主题。最终,在正式的论文撰写、开题与进展报告, 同学们均顺利通过,这离不开潘老师当时的谆谆教 诲。 此外,潘老师还竭尽所能地为我们请来“大咖” 讲座,如张高评、宋燕鹏教授,给我们以全新的视 角,看待马来西亚的种种文化。这门课不仅带领大家 进入学术天地,更帮助大家以广阔的视角看待世界。 AQB7001 华人研究方法论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Chinese Studies 关键词:快乐、新奇、硬核


张高评教授——中文研究方法系列讲座 宋燕鹏教授——华人社会课题研究方法系列讲座


AQB7003 中国历史专题 History of China 关键词:中华药商、人类学、 “自然卡” 在茫茫浩瀚的中国历史中,与第一届的我们碰撞 的是中国近代史的经济贸易。莊仁傑老师以严格的要 求带领我们进入高家龙的《中华药商:中国和东南亚 的消费文化》中,规定我们每个星期必须针对本书的 章节书写阅读摘要和作呈堂报告。于是,我们对这本 书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 ,最后回到“见 山还是山” ,与中华药商一步步建立起了“联系” 。 由于莊老师的专业是近代贸易,而且师从香港中 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蔡志祥,所以带领我们接触许多的 人类学家如芭芭拉·E·沃德和萧凤霞等人,开阔了我们 的视野,打破我们对“历史”的刻板印象。 莊老师上课严肃之余,说话常有“自然卡”的现 象,常让我们怀疑自己的网络是否出了问题。由于莊 老师毕业于香港,再配合他的英文名字Henry,我们 都私下给他取了个接地气的昵称“亨利哥” 。这门课 的考试成绩虽然不全尽如人意,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 都学习了之前不曾接触的许多知识点与研究成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说的大 概就是这门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哲学专题。 “玄之又玄,似懂非懂的感觉像极了爱情。 ”有 同学如是评价。当然,神秘的不仅是哲学领域,还有 老师。迄今为止,我们还未曾透过摄像头看到严老师 英俊的面庞,这成了我们的小小愿望,甚至遗憾。 诚然,再生动的课堂,也需要经历作业和考试。 当我们分配组别功课时, “抢”题目紧张刺激,报告 时也有些许心惊,不知道自己浅薄的学识能否涉及一 点点这片神秘的领域。幸而,当我们听到那句熟悉的 “老夫”时,便多了一份安心。 严家建老师带领我们领略了神秘的哲学殿堂,大 家对于这些奇妙的专有名词,总有自己的体悟和共 鸣。在严老师的带领下, “道”在我们心里,逐渐成 为理解世界的窗口。 AQB7004 中国哲学专题 Chinese Philosophy 关键词: “老夫” 、神秘、紧张


AQB7005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专题 Studies of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关键词:与华人有关的一切名词 对于马来西亚同学而言,这门课讲述的似乎就 是他们最日常的生活和最真实的轨迹;但对于中国 同学而言,一切名词都是新奇的。何老师理解大家 起点的参差,所以设置了严谨但不乏趣味的课程来 引导大家思考。 思考的前提是阅读,何老师和黄婉玮老师为了 让各位足不出户的同学能有更丰富的阅读材料,分 享了大量论文、书籍供大家研读。而黄老师则在这 些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引领大家结合时事、实际思 考。 两位老师“双管齐下” ,给了“生斯长斯”的 马来西亚华人同学全新的视角和更加深刻的体会, 也给“远道而来”的中国同学更真实的感受,让中 国同学觉得,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不再是一个简单 的名词,而是一部有着历史厚重感的篇章。


AQB7006 古代文学专题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关键词:售后服务、禁忌、内卷 热爱文学的同学们大多数一开始就毫不犹豫的选修古代 文学,然而上了一两堂课后“吓跑”了一些同学,留下的都 是“打不死的小强” 。当然,上了课之后的同学应该都会觉 得王老师是“先小人后君子”的。上课时虽然有随时被“点 名”回答的“风险” ,但是也有很多在聊天室一来一往聊八 卦的乐趣。 王老师的“售后服务”堪称一绝,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和 老师“预约”时间聊读书报告和个人作业的机会。同学们都 一个个或一群群的约老师,让老师经常搞不清有谁约了她。 更夸张的是我们一次的六人与老师网上相约,居然从傍晚六 点一直聊到了第二天凌晨!看来王老师看除了吃饭睡觉,其 他时间都给了学生们啊! 这堂课留下的记忆点有点多:古代文学禁忌词汇“封 建” 、 “浪漫主义” 、 “解放”等、符水论(忘了怎么开 始,反正就是一直聊到期末)、内卷风气(一个简单的呈堂 居然变成了海报和文案设计的暗暗比拼,呈堂方式也从一般 模式变成了说书方式?)、超级刺激的三小时线上考试(双 手不能停歇地在打字)……反正就是各种有选修的同学才能 明白的个中滋味。


AQB7007 现当代华文文学专题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关键词: “京派” 、领路人、金庸 “我们只有十几节课,0基础的同学很难仅仅通过这 几十个小时,就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什么深刻的认知,所 以平时课下的阅读至关重要。 ”这是鲁老师留给同学们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揭示了“台下十年功”的重要 性。 作为第一届讲师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首都的老师,鲁 老师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带领大家了解北京、了解京派 文学、了解中国。鲁老师的课程严谨,脉络清晰。先介 绍现当代文学的概述,明确现代和当代的界限后,再以 主题为单位,以具体的篇目为切入点,带领大家深入了 解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文本以小说为主,可读性较高,小课时, 大家讨论意愿浓厚。尤其是讲到金庸,各位同学的表达 欲空前高涨。鲁老师对大家的发言也不设限,给予大家 充分的尊重。 如果说此前马中同学间,提到金庸等文学家方才有所 共鸣。那么此后,鲁老师亦是共鸣。


“我没去过马来西亚,但我能感觉到马来西亚一定 很热。 ”“为什么?”“林老师每节课都会用遥控板 去开空调。 ” 风趣幽默的林老师,在中国生活数年,以自己独 到的视角了解中国,并将这些分享给大家。林老师紧 跟时事,用最前沿的事例带领大家关注当代中国崛 起、政治权力更迭、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在当今国际 秩序的新角色、国内问题以及挑战等热点话题。 这门课程似乎和AQB7005遥相呼应,中国同学借 此以全新的视角,观察他者对自己祖国的评价,对祖 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留学 生,或多或少肩负着一些科普自己国家的责任。这门 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何以中国?结课后,每个人 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AQB7008 当代中国 Contemporary China 关键词:幽默、中国、空调


2020semester2 —— 当代中国大合照


纵观选修此课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是汉语教师的背 景。可上了课后才发现,自己可能严重低估了此课程。原 以为汉语语言学就是学学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等此 类自以为掌握得不错的基础。然而开始上了几堂课后,才 严重怀疑自己选修错科。虽然课程内容确实离不开语音、 词汇和语法,但是比较超出自己认知的,是原来学习汉语 语音需要会国际音标?原来研究一两个词汇的使用方式是 这么复杂?原来语法还有各种“方程式”?最后发现,还 是社会语言学比较接地气,比较容易理解。 杨老师甜美的嗓音和温和的语气,其实并没让上课没 底气的我们轻松多少,反而时时担心被点名回答问题。另 外,原来网课能“看见”的东西真的太少了!如果没有私 下的八卦消息来源,估计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学期结束了都 不知道当时的杨老师已身怀六甲,下一个学期前就临盆 了。所以在上最后一堂课时,同学问起了老师生男或生女 的问题,有经验的同学还分享了些“妈妈经” ,为本次课 程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AQB7009 汉语语言学专题 Chinese Linguistic 关键词:专业、国际音标、 “育婴课堂”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