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hihuangjin, 2022-01-03 03:48:49

北大天文60周年纪念册 11.10

北大天文60周年纪念册 11.10

第二章
今日北大天文
科维理所所长回顾总结(2014-2020)

(何子山)
2014 年,我加入了北大并担任了科维理所的第二任所长。自那时起,科维理
所便携手天文系每年发表一份年鉴来总结一年里的主要成就。也是自那时起,我
在每份年鉴开篇写一点随笔来讨论我眼中这一年里的重大事件便成了一个惯例。
以下七篇文章便是最初在 2014 到 2020 年发表的随笔合辑。这一合辑准确地记录
了我在国内工作的心路历程,记录着所有那些无比开心亦或失落的时刻,所有那
些成功亦或挫折,但永远开放坦诚,无限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时刻。

2014:过渡之年

初抵北京,是十二月最后一个寒冷的冬日。怀揣着激动和些许忧虑,我将一
个温暖而熟悉的世界抛在了身后,来追寻心底长存的理想。

今日的中国,已然是一片机遇的沃土。希望的种子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萌发,
也包括了天文学这样基础学科。难以比拟的人力资源固然一直是我们的优势,而
如今,我们又非常幸运地拥有了雄厚的财政基础与一个积极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195

富有革新精神的政府。坐拥这些资源,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难逢的良机,更是
一份沉重的托付:立足于这些优势,着眼未来,是我们必须践行的责任。在当今
这个庞大而复杂,且有独特文化根基的国家中,随机遇而来的,必定还有巨大的
挑战。未来中国天文之大厦,手中并无蓝图绘就;前驱探索的道路上,眼中亦无
路标可寻。从加州海滩到北京城下,我自己的这段旅程已印证了这个颠扑不破的
道理:改变从不容易。本性使然,我们习惯于沉迷在安全而舒适的过去。但变革
已是迫在眉睫;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成功。为了这个目标,除了加倍地努力外,我
们还要敢于怀着自我牺牲的决心,勇于尝试新的方式,实践新的理念。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KIAA) 成立于 2007 年。在北京大学和科维
理基金会高瞻远瞩的支持和慷慨解囊的资助下,自成立之日起,KIAA 就没有停
止过追求学术卓越的步伐。环顾当前中国天文研究机构的格局,KIAA 的成立是
一次颇为大胆的尝试。前届领导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般地跋涉已让 KIAA 向着
成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立足于这坚实的基础,眺望未来,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
的机构?何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坚信,未来必是明朗且美好的。不远的将来,
我们一定能够让 KIAA 成为一所在更高的标准和国际视野下仍有竞争力的优秀研
究所。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身处其中,我们有着独一无二的机会
和无法推辞的义务将 KIAA 塑造为中国天文未来发展的标杆。诚然,我们自当力
求科学追求和学术成果上的极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为更广泛的合作与互助,
为研究所的多样化和国际化而努力。高效的行政手段,透明的政策制订,严格且
平等的管理方式,同样是我们不懈的追求。首先,无间的内部合作是 KIAA 走向
成功的坚实后盾;为此,我们要通过和北京大学天文学系的紧密联系,共同为北
京大学建立起一支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天文学研究团队。此外,将合作的橄榄枝
伸向国内天文界的一系列兄弟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各研究机构,对 KIAA
的成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天文学界的规模本就不大;由于某些历史和
行政管理上的原因,被相对孤立的分隔于在交流上颇为束手束脚的机构中。改进
这种并不健康的低效合作方式也是 KIAA 应当努力的方向。当然,作为一所国际
化的研究所,KIAA 的目光绝不仅仅限于东亚地区,我们的舞台,应该更大。

196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Rashid Sunyaev 访问科维理所

距离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固然尚需时日,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欣喜地发现我
们正向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地迈近:

• 我们建立了一支可靠的管理团队,其中包括了副所长吴学兵,办公室主
任姚洁,以及行政助理刘黎黎和张硕。此外,通过和天文学系的紧密合
作,新任院系秘书李姝娴也加入了我们。

• 我们成立了一系列的委员会,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研究所决策的制
定,并共同负担起相应的责任。

• 我们将研究所的教职员会议常态化,以加深沟通并使得信息更加公开。
• 组建了一个新的国际科学顾问委员会。他们将为我们未来的科学目标提
供重要的指导与建议。
• 着手建立一个对研究所管理事务进行监督为主要职责的理事会。
• 设计了崭新的研究所网站,并维持活跃的更新。
• 成功吸纳两位青年才俊(江林华、沈悦)加入我们的教员队伍。
• 聘请三位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教授(范祖辉、刘富坤、徐仁新)成为 KIAA
兼职教授。

197

• 启动了科维理访问学者项目,邀请我们主要研究方向相关领域内的杰出
科学家来 KIAA 开展合作。

• 塑造了一个积极活跃的学术环境,以稳定的频率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国内
外优秀研究人员到访。来访者广泛分布在从青年学生到资深科学家的不同学术阶
段上。

• 保持每周都能进行一系列的学术活动,从正式的学术报告,到午餐研讨
会,以及伴随着披萨和咖啡进行的形式更轻松的科学讨论。

•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改善了研究所的学术和社交氛围。这些活动包括了
每日下午的咖啡讨论,每周一晚间和研究生进行的晚餐交流,以及由博士后和学
生自发组织的每周五下午的“轻松时段”(Happy Hour)。

• 总体上,研究所展现了非常好的精神面貌。

• 过去一年中,我们接连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学成果,其中有部分还发表于
规格很高的期刊上。

• 虽然组织科学会议和专题研讨会 一向费时费力,我们最终还是取得了良
好的进展。

• 我们与一系列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包括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中
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云南天文台)在不同方面开展了紧密的合作。

• 与其他的科维理基金会所属的天体物理研究所以及所属大学建立了联系。

• 与三十米望远镜联盟所属的其他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式的联系。

• 将研究所部分客房翻新作为新的办公室。另有其他的装修翻新项目也在
计划当中。

回首于岁末,我们着实度过了忙碌而富有成效的一年!婴儿学步般,我们蹒
跚向前。在我们关切地注视,持续地照料,谨慎地鼓励下,所取得的些许进步一
定能不断地成长。前路既远且艰,然而我对未来怀有着前所未有的自信与乐观。
请允许我向 KIAA 和北京大学天文学系的管理团队、所有的学生、博士后、教职
员致以我最真诚的谢意:你们的帮助不可或缺,你们对科学不懈的热忱也始终是

198

我前行的动力;同时,我由衷地感谢我所有的在中国的朋友与同行给予我的鼓励,
感谢北京大学和科维理基金会对我坚定的支持;当然,最后,我要特别地感谢我
的家庭为我所付出的牺牲,谢谢你们能够理解我踏上这段不寻常旅程的原因。

199

2015:E pluribus unum

合众为一,这句著名的拉丁格言常被用作对团结一致的召唤 。在我看来,
这句话也准确地勾勒出 KIAA 在过去繁忙一年里开展的各项工作的主旨。度过了
我初来乍到时的调整,研究所已基本进入了平稳前行的阶段,而我也更专注于进
一步加强与包括各院校和中科院各研究所在内的中国天文学界的联系,以及与东
亚乃至世界天文学界建立新的纽带上。我坚信,KIAA 有能力成为一个独特的学
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并带来比任何学术成就都要持久和显著的影响。

这一年里,我们在多条阵线上开展着与国内学界的互动。作为已确立传统的
延续,由广西大学主办的 2015“京广厦”(北京、南京、广东、广西、厦门)年
度天体物理研讨会在广西南宁顺利举办。天文学在国内其他院校中的快速发展让
初次参加此项活动的我倍感惊喜。我们成功举办了与上海天文台的双边会议,与
南京大学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对话交流,以及与新疆天文台合办的“射电波段的活
动星系核研究”专题学术会议。在我们的发起下,首届“南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
理学论坛” 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南方(厦门、广州、中山、广
西、云南),香港以及澳门的九所高校的同仁们聚集一堂,积极地肯定了我们的
尝试,并表达了今后开展合作与将此论坛常态化的愿望。当然,本年度最盛大和
隆重的活动当属我们承办的 2015 年中国天文学会年会。来自中国天文学界各个
领域的 800 位同行汇聚未名湖畔,共同见证了学会成立来规模最大的学术集会。
“团结-致…促进科研院所与大学在天文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与
交流”是本次盛会醒目的主题。这里,我必须要向我敬业的同事与学生们致以诚
挚的谢意,正是你们的辛勤保障了大会的成功,也让我们自豪地展示了北大天文
人最优秀的面貌。岁末,我们又用一年一度的科维理—北京大学天体物理论坛为
这一年的辛勤画上完满的句号。本次论坛的主题—“中国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
—直面中国天文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话题。有别于传统会议,论坛专为讨论保留
了相当的时间。在开放,活跃,时而激烈地讨论中,与会的学者就未来国内光学
红外天文学发展这一迫切问题各抒己见。当然,行胜于言。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
下,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从我们学界的草根群体中迸发出更为实质的计划与真切
的行动。

200

2015 年中国天文学会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不止于国内的交流合作,在更广阔的国际天文舞台上也不缺少我们跃跃欲试
的身影 。这些尝试包括了加入东亚天文台计划;与分布全球的其他科维理研究
所展开学术互动;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亚利桑那大学,以及西澳大利亚大
学发起的学生交换项目;以及为加州理工大学的帕洛玛天文台投建的新观测设备。

这些努力成功与否?坦率地讲,言之尚早,我也没有绝对把握。但重要的是
我们已然迈步尝试,倾注心血,并将在来年与更远的未来中持续地努力。我希望
传递的信息简单明了,始终如一:中国天文学界握有无数的机遇,却也面临众多
挑战。我们唯有精诚团结才能够以长续短,臻于至善;务必开诚布公才能统筹整
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群体。

同时,丰富的外部交流绝不意味着对研究所自身工作的任何轻心。我们依然
在多条阵线上稳步地推进着。一年来,又一位青年才俊(彭影杰)正式加入教职,
KIAA 博士后学者获得者数量又创新高,新任的科学秘书(刘树岩)也将给予我
们更多的帮助。经历了八个寒暑后初显斑驳的 KIAA 建筑也在修葺后焕然一新。
我们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效的学术产出,健康和谐的学术与社交氛围,以及高
涨的精神面貌。

201

林建华校长、王杰副校长会见美国科维理基金会 Bob Conn 主席一行

当然,固步自封是守成大忌。我们是否真的有所成就还需得到外界的认可。
这一年中,我们陆续收到来访的科维理基金会代表团(主席 Bob Conn,科学项
目执行副主席 Miyoung Chun,和科学项目官员 Chris Martin),北京大学新任校
长林建华与副校长王杰,以及首次正式访问 KIAA 的国际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一致
而积极的反馈。诚然在许多领域上还需更上一层楼,但让我们倍受鼓舞的是我们
确信正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着。同时,新近上任的理事会也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伴随着 KIAA 的不断前行与成长,为我们研究所的管理和运行提供更为严格的监
管。

202

2016:长虑远图

在我伏案动笔,构思这篇年度寄语的时候,我才突然感慨地意识到自己作为
所长的任期已悄然进入了后半程。三年前,我初次步入研究所的时刻宛如昨日;
那时的 KIAA 正因为面对着不确定的未来而弥漫着不安的气息。三年来,通过全
体同仁兢兢业业的奉献,以及锦上添花的些许运气,一座生机勃勃的科研机构所
必须的坚实基础已然就位:我们有强大而多元的研究团队,日渐成熟的博后项目,
稳定的科学产出,和稳健而有活力的学术环境;在国内外科学舞台上的曝光度和
影响力也日益瞩目。得益于稳定而多样的科研资金注入,以及来自于科维理基金
会和北京大学更为有力的扶持,研究所的财务状况也非常健康。如今,随着 KIAA
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新阶段,我也终于可以全神贯注地着眼更远的未来了。什
么策略方针是发展的当务之急?哪些会带来最为深刻的影响?哪个环节是未来
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机遇如雨后春笋般地呈现我们眼前,如何做出聪明的决策自
然至关重要。

在国内天文研究机构中,KIAA 的角色日趋活跃而重要。由大视场光学望远
镜 LAMOST 起步,我们在利用其巡天数据进行银河系结构及类星体统计研究上
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随着世界上最大口径的 500m FAST 射电望远镜顺利落成,
中国在脉冲星计时研究,这个最有希望能探测到超大质量黑洞并和的引力波信号
的领域里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潜力。为了能让 KIAA 在利用 FAST 和国内其他射电
望远镜进行脉冲星计时研究的方向上一马当先,我们刚刚同位于波恩的 Max
Planck 射电天文研究所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KIAA 也怀着浓厚的兴
趣在积极地推进 FAST 的另一核心科学能力,即以河外星系为重点目标的中性氢
气体的研究。当下,中国正全力推动 12m 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 (LOT) 计划。
建成之日,LOT 有望坐享全球口径最大的光学红外望远镜的殊荣。而几位 KIAA
的成员也自项目伊始就身体力行地参与进望远镜科学定位和战略规划的早期设
计中。

但仅有大国重器尚不足以实现我们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科学界地位的宏愿。
而完成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便是确立有效的体制机制,能够让才华横溢的研究群
体稳定而持续地成长,让他们不断地把国家的技术投入转化为项项瞩目的发现。

203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杰出的科学家从不是按照图纸生产出来的,但悉心培育所
有健康科学群体共有的要素总可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要素包括了国内协
作,高效的青年才俊培养平台,以及丰富的国际合作。而“10+10”天文项目,
这一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新近发起的,旨在促进中美大学间学术交流及学生培养的
举措不失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有力工具。美方参与的 10 所大学均有着杰出的天文
学传统以及顶尖观测设备使用渠道的高校 (包括加州大学各分校、加州理工大
学和夏威夷大学)。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互动,在国内天文学界举足轻重的 10 所
大学定会受益颇多。与此同时,10+10 项目也有望激发更为活跃的国内合作,并
成为后续国内相关计划的催化剂。的确,10+10 项目的诸多细节还在筹划之中,
定论项目的成败也为时尚早,但可以清晰地看到 KIAA 在这一错综复杂的项目的
方方面面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这也很好地印证了 KIAA 对天文学界做出的深
刻承诺:无论研究所内外,只要是对建立高效科研体系有益的工具,我们都愿付
出努力去发展 。

中美大学合作高峰论坛
诚然,我始终鼓励我的同事们积极地为学界服务并热忱地投身于国家项目中
去,但我们也要牢记 KIAA 的首要任务从来都是科学研究与教育。作为一个规模
不大的研究所,我们应避免将精力分配得过于分散,落入做事泛而不精的陷阱。

204

放眼前方,我们还需小心翼翼地寻找最合适的平衡点。究竟成果几何,时间总会
替我们揭晓,但不容质疑的是我们 KIAA 人奉献的赤诚与心意的真诚。

205

2017:度量成功

今年五月,KIAA 正式庆祝了她十周岁的生日。在这个重要庆典前忙乱的日
子里,我的思绪始终纠结于几个问题上:这十年里,我们成就几何?又何从评价?
什么才是成功最佳的度量?从诸多角度看,KIAA 独树一帜,却又挑战重重。作
为一所刚刚走完十个冬夏的年轻机构,许多重要的进展都是在过去几年里刚刚起
步。我们的师资力量同样也是非常年轻。没有院士坐镇,牌匾高悬,没有光环耀
眼的奖杯可以炫耀,也没有厚重的历史可以娓娓道来。由此想来,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我们在各项国内排名中总不能脱颖而出。毕竟这些评价体系往往更倾向于
用光鲜的外在表象体现成就。而这些锦簇的花环中,不少都是 KIAA 始终不敢奢
望的。不仅如此,我们有时还会因为国际研究机构的特质所累:许多外籍教授从
一开始就与理应伴随成就和资历而来的各种奖励无缘。纵使名正言顺,他们也很
难在申请与竞争中期待真正的公平。 在传统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下,任何立意
革新的过程总会投影出棱角分明的现实。 而全力以赴建立一座符合国际高标准
的研究机构的途中,我们也愈加意识到我们必须面对一个在巨大转变下不时感到
紧张的国内环境。

2017 年 5 月 4 日,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十周年庆典

206

今年早些时候,教育部全力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政令下,全国高
校忙的不亦乐乎。这项新教育国策的英语翻译很难做到信达雅,却有着明确和令
人称道的目标:在缩短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的远大目标下,改革教育系统,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所有这些忙乱和焦虑,无非是因为此次国家评
估与排名的结果直接关系着未来教育经费与国家资源在大学间的分配,可谓事关
重大。然而,那些烦恼着我的问题又一次纠结在心头:“一流”的含义何在?岑
楼寸木,规矩方圆,什么才是评价“一流”的准则?而又是谁来做最终的定夺?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国内最出色的学生们一直心如明镜。不然为何大家仍在
煞费苦心地争取求学海外的机会,尤其是美国?无非是因为那里有国内尚不能提
供的机会与资源。而他们当中最终脱颖而出的才俊又会选择哪里?至少在天文领
域里,前十名几乎始终不变的是诸如加州理工、伯克利、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
名校。显而易见,年轻人心驰神往的,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是世界顶尖的设备,
更是催人奋进,能让有雄心、愿付出的人快速成长的学术环境。这,便是无可质
疑的一流。北京大学的天文学科近年来得到了长足进步,尤其是自十年前 KIAA
成立以来,更是日趋成熟。整体上,北大天文从质到量的成长都可谓显著。虽然
我还不至于自欺欺人地幻想我们已经实现了建立世界一流天文机构的长远目标,
但还是颇为欣喜地看到在 2017 年美国新闻与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
选出的 200 所世界最佳天文系中,北大已能位列上半区(排名第 74)。在整个
亚洲范围内,我们也仅落后于东京大学,与第二名的京都大学近乎持平。

但是,刚刚公布的第一批“双一流”学科名单却展示了另一番迥异的景象。
北京大学名落孙山。我们显然还未达到一流的标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教育部
最近给出的国内大学天文学科评估排名中,我们只拿到了可怜的 B-等级。也许并
不算出人意料,但即便轻描淡写,这也是令人深深遗憾的结果。KIAA 是一所扎
根于传统环境中的“新型”研究机构。也许我们最近的失望正是新与旧之间紧张
的必然体现。有鉴于此,我们才必须更加紧密地与北京大学领导层和科维理基金
会合作,不断地证明 KIAA 这项事业的重要与独特,并寻求持久地支持。我们务
须坚毅于我们的承诺,明确于未来的方向,不懈于脚下的跋涉,自豪于取得的成
就。从各种客观指标看,我们方方面面的进步都不容置疑:无论是稳定的人才引
进,还是活跃的博后项目,以及培养学生,申请资金。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科研

207

产出与影响力。过去四年中,我们每年发表的同行评议论文数量稳定在 165 到
237 之间,年均数量为 210。我们亦能持续地收货高显著度的科学成果,并得到
国际同行和媒体的认可。在海外,我们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密切而多样;于国内,
我们在一系列创新举措中的投入深入而具体。KIAA 的承诺从未曾改变,我们的
使命也远在文章数和国际排名之外。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确保 KIAA 提供给这里
学者与学生的始终是积极向上,促人成长的环境,让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启发,
在这里激励心智。

208

2018:再接再厉

这份致辞刊印之时,我应该已经完成了作为所长的首个任期,即将开启第二
任的旅程。在这个时候,借着时间赋予的后见之明,我们非常有必要认真地回顾
一下过去五年间的重要里程碑,总结取得的成就,思考亟需努力的方向。

正如我们在那份洋洋洒洒 298 页的《五年(2014-2018)进展总结及未来战
略愿景》中所详细记录的,北京大学的天文学建设在过去五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最近几个月,我倾力关注着 KIAA 所经历的层层评审。这其中包括了 KIAA
国际科学顾问委员会和 KIAA 理事会的周密考察,以及涵盖了北京大学十余所新
体制研究机构的年度评估。最后,物理学院国际同行评审委员会的十五位国际专
家还把天文学科建设作为四个主要学科之一进行了审慎严密的定夺。在所有这些
考核中,我们取得的成果得到了相当一致的肯定。各路评委也认同我们正在沿着
正确的道路,向着未来更大的成就前行。近年来,我们所引进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博士后项目的规模和多样性,持续争取经费的竞
争力,以及尤为重要的保持稳定科学产出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家专门的称赞。与
此同时,我更认为,在这些严肃的数字和统计以外,更能体现出北京大学天文学
科出众之处的,应当是我们透明而严谨的管理与监督体制,高度的国际化程度,
更是我们代表国内和国际天文界所鼎力推动的众多项目。优异的科研成果远不足
以描述我们所做努力的一半。尽管这些尝试和贡献有时还不被当下的评价体系认
可,我依然坚信这些投入是有着深远的价值的。我也很欣慰的看到,我们所做的
这些努力也一直都没有离开同侪的关注。

209

科维理所理事会成员和科维理所管理人员合影

那么,下一步该如何走?我们没有时间躺在往日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得到
同行的鼓励与肯定是值得欣喜的,但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今天的我们和我们期
许成为的,以及我们潜力所允许的 KIAA 尚有很远的距离。我非常期待着能和北
京大学天文系新任系主任吴学兵教授通力合作,进一步优化北大天文学整体的学
科配置。我们在许多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学计划应当不断改进;教学
水平还需继续提高;在指导和培养学生上,我们需要执行更为严谨的政策。而整
体上持续地提升天文学科在北大的显著度,也是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在研究方
面,我们不仅需要坚持强化我们的核心科研领域,也要迅速地发展如计算天体物
理这样有迫切需求的新方向。我们已经朝着实现这些目标迈出了坚持的步伐。近
期 , 利 用 国 家 自 然 基 金 委 创 新 群 体 项 目 提 供 种 子 基 金 的 PKING
(kiaa.pku.edu.cn/PKING)项目的启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后面的十年里,我乐
观地盼望着这个项目进一步催化学科发展,结晶科研成果,帮助我们塑造北大天
文的科学形象。近年来,我们还参与了一系列小规模仪器的研发(如脉冲星实验
室、下一代帕洛玛光谱仪、全天自动超新星巡天),并着手在时机成熟时推动一
些类似规模的项目。最后,我们务须始终将目光投向视野之外的未来。我们有着
如此朝气蓬勃,雄心壮志,才能出众的教职队伍。我热诚地期待着他们能有志于
在国内和国际的舞台上扮演日益关键的角色。

让我们也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210

2019:再写新篇

过往几个月里,与北京大学和科维理基金会围绕着 KIAA 后面五年运行进行
的新合同谈判牵扯了我大量的精力。令我欣慰的是,现在尘埃落定,我终于可以
将更多的能量投入到科研和研究所未来的筹划中。那么,我们前路何方?

回首我第一个五年任期,中国在多少领域上已然今非昔比,却又在另一些方
面一成不变。一方面,中国的天文学社区正以积极的面貌迅速扩张。活跃研究者
的数量持续增长,学生素质日益提高,科研产出飞速提升;新成立的天文院系和
研究中心如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天文科研依然能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而规划
中的新观测设备更是层出不穷。面对这番景象,谁都会难免生出万事俱备的乐观
念头来。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很多积重难返的系统问题:切实有效的整体规划
的缺位,对健康合作的鼓励的匮乏,同行评议和审核体系内透明度与严格性的欠
缺,科研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对构思欠妥的效能评价指标的盲从,以及对“形式
大于实质”风气的无动于衷,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国内天文界格外需要面对的
险要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像 KIAA 这样紧凑,年轻,且国际化的科研团队更
是面临着独特的困难。以 KIAA 的科研产出和愿景而论,我们所能预期的科研预
算单薄得瘦骨嶙峋。而这样骨感的现实也恰是我们面临的最严肃的难题。迄今,
我们仍无法在资金上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望远镜,以及高性能计算项目的启动与
实施。与许多国内同类单位比,我们所能获取的资源相形见绌。这一劣势也严重
制约了我们在迅速变革中的中国天文界保持竞争力的能力。为了 KIAA 的生存,
更为了 KIAA 的发展,我们不仅需要额外的勤奋,更需要睿智的筹划。

在 KIAA 内部求索是我们走出的第一步。如何能在当前资源允许与视野所及
的范围内不断自我完善?我们通过重组和扩展管理结构来进一步地整合 KIAA 与
北京大学天文系这两个天文机构。KIAA 任命了新的副所长 Greg Herczeg 教授来
监督科研事务。吴学兵教授现在则身兼 KIAA 负责行政事务的副所长和天文系系
主任两个重任。在天文系,吴教授现有负责教学工作的张华伟教授和负责研究生
工作的黎卓教授两位副系主任协助他工作。这个阵容更强大的管理团队将有助于
我们全面简化管理流程,协调 KIAA 与天文系的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
也让我们能落实新的机制来指导和监督为数众多的学生和博士后项目。在我的第

211

一个任期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和博士后水平的日益提高。但我深知我们还
有巨大的潜在能量等待着去开发,我们依然可以也应该更上一层楼。现在,KIAA
也着眼于不断增强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联系。通过联合教职招聘,共同指导学
生,以及在彼此兴趣重合的领域内合作,我们正在与物理学院建立起坚实的协作
关系。

与此同时,KIAA 出众而多样的教职阵容,硕果累累的博士后项目,以及我
们的国际显著度都依然是我们必须保持的长处。这些优势是我们能够在北大院墙
之外的国内外舞台上获得战略发展机遇的重要保障。例如,我们最近与姊妹单位
—Kavli 理论科学研究所开启了新的伙伴关系,携手加深粒子天体物理领域的科
研。上海天文台在很多领域上的优势和 KIAA 有很好的互补。在这一认识的基础
上,我们正积极地与上海天文台探讨建立联合科研中心来支持在兴趣一致的领域
上(包括如宇宙学、星系形成与演化、黑洞天体物理、计算天体物理)协同发展
的可能性。我们也和来自智利天主教大学和迭戈波塔莱斯大学的同行们构建了成
功的协作框架。得益于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在脉冲星时序测量
领域良好互动的鼓励,我们也正寻求在引力验证领域上新建相似的合作项目。最
后,我们仍将深入地投入到一系列与我们的学术经验和科学兴趣有很好契合的国
内望远镜项目中去。这些项目包括了 FAST,SKA,以及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
等。

六年前我初到中国时,怀中无非是一腔乐观与一枕美梦。六年后,在来之不
易的经验磨砺的与现实的敲打下,我的愿景逐渐变得克制,却也更加务实。我仍
笃信,于社会,科学能带来的进步无穷无尽;也深知,作为这一伟大进程的参与
者,我们肩头的责任有多沉重。而在这样的信念下,我对中国未来的乐观从未有
过哪怕些许的动摇。

212

2020:遭遇不幸中的季节崛起

2020 是考验重重的一年。和你们所有人一样,COVID-19 也使得我的生活一
度陷入混乱。自一月下旬以来,我一直被困在加利福尼亚。刚开始是中国疫情的
原因,后来却因为美国疫情不可控的发展而无法回到中国。这期间有过怀疑自己
和家人被病毒感染的时刻,那些日子真是让人备受煎熬。所幸那些不好的事情并
没有实际发生,但它们所导致的心理上的影响却长久存在着。除此之外,九月份
那场离我家不足一里路程的加州山火,更是在这本不平凡的一年里留下了浓墨重
彩的一笔。我们一家因为这场大火被迫紧急疏散了两次。就这样,时间一天天地
流逝着。每天随着太阳跃过地平线,Zoom 会议电话总是会按时响起,新的工作
日也就随之开启。慢慢地,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几周过去便是几个月,几个月
过后转眼又到了新一年的冬天。当我坐下来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脑海里闪过
些许美好的时刻。正是这些时刻,使得我在这段苦闷不堪的岁月里感到一些愉悦
的慰藉。

在今年所面临的所有挑战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直是无法在 K 所履行自
己职责所带来的强烈的无力感。到了今年夏末,当北大和中国其它地方的生产生
活开始慢慢恢复正常,我的缺席显得尤为突兀,在秋季所有事情不可避免地加速
到了狂热状态,我更加感到焦虑不安。除了通常已知的一些年终事宜,过去几个
月内的压力由于两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的存在而进一步陡然增加:中国空间站望远
镜北京大学科学中心的筹建工作以及北大天文学科针对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
的筹备工作。尽管我尽了最大努力去完成可远程进行的工作,但仍有很多事情无
法如此完成。我的缺席无疑直接加重了本已不堪重负的同事们的负担。迄今为止,
最艰巨的任务都落在了吴学兵身上,我个人对他的无私奉献深表感谢。同时也要
感谢姚洁以及她身后的整个行政团队。自疫情开始,这一年来她始终和学兵一起
坚持不懈地战斗着。他们不仅仅是保障了 K 所和天文系的正常运行,实际上还将
其引领到了新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从科研秘书,行政助理(刘树岩,刘黎黎,
张硕,孙敏,谢静)到天文系副主任(黎卓,张华伟),再到 K 所科研副所长
(Greg Herczeg),面对无休止的各种紧急情况,每个人都扮演着关键且明确的
角色。 此外,Greg 和黎黎还需负责着每年年度教师和博士后招聘的后续工作,

213

并解决与因疫情滞留在世界各地的外籍博士后带来的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
2020 年 11 月 21 日,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北京大学科学中心的正式

成立标志着北京大学天文学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不仅是多年努力的
一大成果,更是我们为即将到来的雄心勃勃的中国天文设施之一的成功做出贡献
的绝佳机会。对科学中心将由吴学兵(主任)和江林华(副主任)负责我感到很
开心。此外,姚洁将监督该中心整体的行政事务,彭影杰则将负责数据和计算相
关事宜。科学中心建成之后,我们接下来需要确保它能够成为一个高效且高产的
科学平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很高兴地看到王菁和王然已经在为了这一目
标采取着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

2020 年 11 月 21 日,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北京大学科学中心揭牌仪式

疫情带给我们的生活许多干扰和压力,我们各个科学项目能否顺利开展是值
得深切关注的事情。其中一些负面影响相当严重:外籍教师和博士后滞留在全球
各地,我们最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无法开始他们努力奋斗而取得的梦想,近期一些
博士生的职业生涯甚至还没开始就受到了猛烈冲击。不过,正如我们本年度工作
亮点所列举的那样,我们仍有许多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的研究人员一如既往地

214

表现出他们突出的科学素养,并且他们的勤奋工作正被业界所认可。他们以及他
们的科研团队始终专注于科学研究并保持着较高的科学产出。尽管面临重重挑战,
北大天文学科本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还是创造了新记录,其中更包括一系列令人
瞩目的新成果。

我们是如此坚韧,我们终将战胜一切!

215

第三章 校友相册

本科生

50 年代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 1956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三排:丁有济、熊大闰、翟迪生、郑怡嘉、李炎封、孟繁和。
第二排:王家龙、范五洲、樊世忠、葛佩璜、尹其丰。
第一排:杨贤云、刘汝良、胡岳风、于振田、李方正、郭成光。

216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 1957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三排:马駬、夏延、叶基棠、王思潮、李峰、沈其忠、董士论、李致森、吴烈誉、崔振兴。
第二排:黄永伟、陈建生、刘继英、金燕静、张伯荣、刘宗礼、苏洪钧、王建民、邹振隆、
艾国祥、曹昌华。
第一排:祝慧隆、郭筱贞、苏士文(地球物理系系主任)、周培源(北京大学副校长)、陆
平(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韩立国老师、葛淑英老师(地球物理系代党总支书记)。

217

70 年代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 1972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六排:罗绍光、吴鑫基、孔繁熙、崔炳群、张文元、张绍海、周道祺、杨荣邦、刘建
中、刘之煌、林立德、李志、王存仓、林建祥;
第五排:乔国俊、李运阳、黄寅亮、韩效敏、王学为、陈秉乾、钟铃声、李承光、王金
良、姚莲芝;
第四排:卢尊惠、范贵生、安景竹、尹其丰、彭秋和、钱景奎、罗先汉、周永义、周振
乾、张竹恒;
第三排:赵福春、熊毅、仲维英、葛淑英、张广堂、魏自强、武占学、邢骏、
姚德一、孙凯、方晴;
第二排:尚琼珍、温学诗、刘玉英、王淑珍、王素琴、崔石竹、杨生英、李小聪、李琼
英、孙九祯;
第一排:孙盛慈、邓立吾、何妙婵、乔茂兰、刘学军、何慧芳、朱翠莲、孙静兰、李秋
莎。

218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74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三排:方晴、安景竹、杨润和、宋义明、梁玉红、王毕、裴茂景、李维华、李恩杰、于典
章、罗绍光、谷正海、王太生、乔国俊、陈国祥。
第二排:吴鑫基、尹其丰、姚德一、邢骏、林建祥、杨海寿、吴林襄、孙佶、孙凯、周道褀、
罗先汉。
第一排:郁晓霞、吴月芳、赵景芝、刘建荣、贾焕歌、马媛、李德兰、石连纪、王淑兰、谢
书定。

219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75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四排:张云、王旭、顾立功、常戈壁、温秉善、曹曙、李永安、陈亚峰、徐林启、金飞、
宋千文。
第三排:崔合林、李前民、邱正留、段靖和、厉福禄、陈敬、蒋耀文、倪永明、张健、冯志
明、李芝萍、刘春华。
第二排:安景竹、方晴、钱景奎、周道琪、陈秉乾、孙凯、林建民、邢骏、杨海寿、吴鑫基、
罗先汉、尹其丰、乔国俊、罗绍光、吴月芳。
第一排:李智敏、王焕萍、王爱珍、汤文芳、樊忠玉、张宪。

220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78 级本科生合影

该照片是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 1978 级本科生在兴隆实习时所摄。
时间:大约 1980 年(二年级)暑假
地点: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60 厘米望远镜圆顶之前
第四排:周国荣、李淼、蔡中、叶军、杨强、陈加胜、向学余、赵军辉、胡景耀老师、黄立。
第三排:柴小军、张冬梅、李宁、朱宇、孙思东、周体健老师、罗先汉老师、程元、李颖、
路萌、代东。
第二排:唐冬平、谢欣、曾沛涛、王亚宏、吴德雄、柳卸林、李奇、王峰。
第一排:杨晓兵、张帆、范晓明、魏向东、栾陵、丁明州、钱紘、孙捷、王屴。

221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79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四排:蒋志明、杨蔷、杜学东、王彤、岳夙、李焱、陆永云、程欣华、魏星、董子文、刘
剑平、许志明、冯欣。
第三排:窦华国、潘钟跃、林锦云、周旭、陈出新、殷海峰、徐志岗、范洪顺、张汉、鲍威、
陈浩、明跃红。
第二排:谢蓉蓉、张宁、姚德一、吴鑫基、罗先汉、乔国俊、方晴、安景竹、罗绍光、钱景
奎、阮葵、张卫民。
第一排: 吴月芳、程久恒、周道祺、韩立国、邢骏、吴林襄、张荫春、杨海寿、尹其丰、邓
国祥、孙凯、徐兰平、张彬。

222

80 年代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82 级本科生合影

第二排:王斌、严昫、李敬东、北台人员、北台人员、王俊杰、刘扬、苏力强、李德清、李
德勇
第一排:宋谦、刘晓为、赵银龙、竺煜东、罗先汉老师、张彬老师(女)、刘蓉辉、王雁

223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83 级本科生合影

第二排:张枚、王豫敏、戴伟、焦力涛、迟云希、范昕、陶传锋、徐昆、周靖民、刘军、彭
勃、魏建彦。
第一排(老师):安景竹、孙凯、刘式达、周体健、吴林襄、张荫春、罗先汉、尹其丰、程
久恒、邓国祥、陈浩、吕辰(学生)。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84 级本科生合影

第二排:郝晋新、李东坡、常杨。
第一排:孔勇进、熊英、蒋红军、邓元勇、牛铮、方晴老师。

224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85 级本科生合影
张维立、陈凌山、陈军、陆萌、王恩群、徐璺、张孝斌。

225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86 级本科生合影

第四排:(左七)黎明、(右一)周升
第三排:(左八)刘馨
第二排:(右二)邓世兵
第一排:(右三)高又新

226

龚志刚、周升、李成广、高又新、周道祺(老师)、刘馨、黎明、李岚、邓世兵、王佐丁、
邓国祥(老师)、贺龙松

227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87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三排:黄茂海、刘留生、汤健、张华伟、杨黎明、程久恒老师、张长松、彭亮、邓国祥老
师、王永华。
第二排:罗绍光老师、乔国俊老师、孙凯老师、罗先汉老师、周体健老师、吴林襄老师、吴
鑫基老师、周道祺老师、方晴老师。
第一排:吕艳萍、吴月芳老师、石玉玲、阳梅梅。

228

第二排:张长松、杨黎明、汤建、张华伟、刘海全老师。
第一排:任永琳、石玉玲、阳梅梅、吕艳平、黄茂海。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88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三排:(左九)朴成焕、(右十)林伟鹏、(右八)聂映平、(右六)王东

229

1988 级天文专业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实习时合影
自左向右:夏江帆、杨岩、夏军、北台的工作人员、张抒、聂映平、朴成焕、林伟鹏、高
凯燕、王东、孙懿、徐兰萍(实习带队老师)

230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1 级本科生合影

赵冰、郑政、刘继锋、盘军

赵冰(第四排左 10)、郑政(第二排右一)、杨亚声 (第二排右 2)、刘继锋(第一排右
一)

231

90 年代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2 和 1993 级本科生合影

杨传义(1992 级)、刘志阳(1992 级)、王洪光(1992 级)、李天超(1993 级)、张华伟
老师、张鹏杰(1993 级)、田丰(1992 级)、刘钧钧(1992 级)、赵婕(1992 级)。

232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994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四排: 路羽(左四)、戴新宇(右八)、王均智(右五)、汪洋(右三)。
第二排: 李好辰(左二)、闫慧荣(右三)。

233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5 级本科生合影

黄志宏(左一)、蔡锴(左二)、叶方富(左三)、赵颖初(左四)、徐轩彬(左五)、吴
京文(右二)。

234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5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二排:黄志宏、蔡锴、赵颖初、叶方富、徐轩彬。
第一排(老师):张华伟、乔国俊、吴月芳、吴鑫基、孙凯、罗先汉。

235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6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五排:孙科峰(左 7)、薛永泉(左 8)、黄军锋(左 9)、江林华(右 4)
第四排:刘怡(左 7)、郭鹏程(左 8)、孙晓辉(左 6)、李欣(右 3)。

第二排:田丰(1997 级硕)、李欣、黄军锋、刘怡、郭鹏程、薛永泉、孙科峰。

236

第一排:孙晓辉、张坚老师、罗绍光老师、王洪光(1997 级硕)、李天超(1997 级硕)。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7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二排:周煦之、汪洋、刘文龙、纪洋、覃争锐、刘飞、董峰、郝永强、黄聪。
第一排:焦维新老师、濮祖荫老师、仲维英老师、吴月芳老师、白光顺。

237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8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三排:杨浩、唐伟、沈晓阳、马青永、鲁雄宾、杨绍坤、周灏、林腾飞。
第二排:张慧、唐佳妤、舒虹、沈志侠、张辉、张天萌、曲少杰、张平、赵亮、管晓悦、卢
婷婷。
第一排(老师): 陈鸿飞、鲁希、赵丽明、焦维新、涂传诒、肖佐、罗绍光、张华伟、仲
维英、吴月芳、谢伦。

第二排:沈晓阳,曲少杰,曲少杰女友,张辉,张辉女友,林腾飞,沈志侠,张慧,卢婷婷,
郑中华,唐佳妤,管晓悦,何耀峰,
第一排:唐伟,杨浩,王炜

238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 1999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二排:李柯伽、俞文涛、朱炜玮、施勇、张威、赵明。
第一排:魏悦、吴燕玲、李嘉、毛羽丰。

239

2000 年代

北京大学天文系 2000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二排:范舟、吴飞、岳友岭、张博、王可、王小康、曹智忠、李毅、徐仁新老
师。
第一排:王珏、王然、许丹丹、张蜜蜜、黄燕萍。

北京大学天文系 2001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240

第二排:谈克峰、何颂、张振辉、杨波、刘冰、高振宇、叶楠、刘跃斌、陈弦、
齐经武
第一排:汪先珍、王帆、李荣旺、吕品、何玉斐、郭宏、杨洋、吴学兵(老师)、
朱磊、万玮、陈晟、朱照寰

241

第三排:叶楠、张振辉、陈弦、高振宇、刘冰、谈克峰、王帆。
第二排:汪先珍、朱照寰、刘跃斌、齐经武、吕品、朱磊、叶俊耀。
第一排:郭宏、刘晓辉、皮石、李忠老师、杨波、李荣旺、陈晟。

242

北京大学天文系 2002 级本科生毕业合影

第二排:孙彤、李新叶、桂勇哲、李东、顾玮莱、张晓佳、徐怡冬、冉靓、魏庆、薛睿、刘
俊良、苑海波
第一排:毛节泰、谭本魁、王若鹏、陈晓林、叶沿林、刘玉鑫、刘树华、王稼军、董晓华、
胡永云

243

第二排:何颂、苑海波、李东、桂勇哲、伍岳、魏庆、李新叶、薛睿、韩哲、张华伟老师。
第一排:徐怡冬、冉靓、张晓佳、顾玮莱、李然、荀康、李兆聿、孙彤、刘俊良。

北京大学天文系 2003 和 2004 级本科生合影
2003 年到 2006 年,由物理学院大类招生,共有 18 位学生到天文系做毕业论文。

王俊杰老师、李菂老师、吴月芳老师、方玄(2005 级硕)、关欣(2004 级硕)、薛睿(2002
级本)、骆相宜(2004 级本)、朱磊(2001 级本)、陈晟(2001 级本)。

244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