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鱼我所欲也
SPM 中国文学
孟子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SHENG KAI, 2021-03-23 01:10:39

中国文学

鱼我所欲也
SPM 中国文学
孟子

Keywords: 鱼我所欲也,孟子,SPM,中国文学,文选

新山县

1. SMK SULTAN ISMAIL 吴世薇

2. SMK DATO’JAAFAR 朱素群

3. SMK SRI TEBRAU 萧萍

4. SMK TAN SRI MOHD RAHMAT 李紫欣

读名言,谈体会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孟子)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
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

来人。 (夏明翰)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
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像生和死这
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
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
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孟子要通过《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
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别吃
我!

学习目标

1. 借助创作背景,理清散文的结构和思路
,了解其内容并归纳其主旨。

2. 领会散文作品的思想感情,体会其意。
3. 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作品的表现

手法。
4.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

内涵。
5.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

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

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 作者简介 内容 • 课堂练习
• 创作背景 • 孟子名言
• 朗读课文 • 延伸拓展
• 议论思路 • 语文知识
• 写作特点 • 一义多词
• 总结全文 • 通假字
• 古今异义
• 特殊句式
• 虚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作者简介
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
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
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
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
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
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
,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

创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
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
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的提出
了“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
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
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
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却脱离了当时社会实际,根本行不
通。

百姓可怜
啊!

“仁政”,认为“民 他认为人性是
贵君轻”。 善的,是“性善
论”者。
同时把人伦关系
概括为五种,即 孟子把道德规
“父子有亲,君臣 范概括为四种,
有义,夫妇有别, 即仁、义、礼、
长幼有序,朋友有 智。
信”。

主要思想 跳过
•施仁政 讲解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下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页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探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 究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
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
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
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
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
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能愿动词,喜爱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生命 大义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

译文: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
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
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
选取大义了。

探究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
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
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
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
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
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鱼、熊掌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提出 所欲
论点

生、义

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动词,超过、 读wéi, 苟且偷生
胜过 动词,

做,干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读Wù,动词,厌恶。 名词,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与“欲”相反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
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
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辨 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甚于死(不义)
分 故不避患

析 所恶

(正面)

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
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
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
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
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
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
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假如,假使 那么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没有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动词,做,干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
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
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
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 所欲 莫甚于生
(最喜生)
设 何不用

分 (不择手段求生)

析 所恶 莫甚于死

(反面)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因此,由此可见。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
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
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

因 由是则生 不用 有甚于生者

果 (结果) (原因)


析 由是避患 不为 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不仅仅 这种思想

•贤者能勿丧耳。
不丧失。

译文: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
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
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
罢了。

参 探究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
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
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非独贤者有 递

升华 人皆有 论
主题 说

贤者勿丧

打游戏和女朋友, 妈妈和女朋友掉下水就,
哪个重要? 救谁?

贤者勿丧

分析第一部分 论点 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比喻论证

“甚于生者” “义”; 不为苟得 正面
“甚于死者” “不义” 患有所不避 论证

所欲莫甚 凡可以得生者何 反面
于生 不用也? 论证

所恶莫甚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
于死 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 人人都有向 (“性善论”)
也,人皆有之. 善之心,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

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吆喝。尔,助词。 给 饥饿的过路人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践踏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着。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

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

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

也不愿意接受。

一箪食 得——生 “呼尔” 羞恶
一豆羹 “蹴尔” 之心

舍——死 不屑 舍生
接受 取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高位厚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好处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侍奉 通“欤”,语气助词

译文: 通“德”,感激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
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
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
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宫室之美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通“向”,从前。 为了,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德” 停止,放弃 天性

译文: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
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
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
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
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
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保有本心 关乎生死 不受食羹

丧失本心 身外之物 接受万钟

探究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
“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
止”。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
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议论思路

1、行道之人

义存于心 (正) 嗟来之食 2、乞人

排比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见利忘义 (反) 1、宫室之美

万钟之禄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
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
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
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
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
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
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
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
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
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
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
“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
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
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以生活常理 鱼 熊掌 舍鱼取熊掌 类比
A 为喻,引出 生 义 舍生取义 比喻

中心论点。

生、欲 甚于生 不为苟得 义重
于生
从正反 正 甚于死 不避祸患
莫甚于生 何不为 (重义)
B 两面分 死、恶 莫甚于死 何不用
生重
析论证 欲 于义

反 恶 (取义)

C 人皆有本心,贤者保有本心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

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正 行道之人、乞人 弗受、不屑 有本心
举例 反 不辩礼义、乞人 受万钟 失本心

•小结: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 第一层: (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 第二层: (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辨证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三步:因果分析

• 第三层: (本段最后一句)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面举例)
•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

比论证)

鱼 正面 所欲甚于生
熊掌 道 理
论证 所恶甚于死 人皆有
对比
比喻 论 证 所欲莫甚于生 贤者能勿丧

论证 反面 所恶莫甚于死

舍生取义( 论点)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本心
乞人
论证
举例论 对比 宫室之美

证 妻妾之奉
反面 万钟之禄 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
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
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
“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
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

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
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
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
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
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
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
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
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
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
行为是不足取的。

延伸、拓展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

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
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
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
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
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
择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
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
“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
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
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
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
,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
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
,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
福未来。

物欲、生命、义三者之关系

万钟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
若为本心故,
二者皆可抛。

归纳文言词汇

• 一、一词多义
• 1、与
•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 2.而
•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3.于
•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