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yuhchyun, 2021-07-26 10:07:45

师说

师说

第四单元:遨游在古典里

师说

韩愈

作者生平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市)人。

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

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长庆四年
(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
“韩文公”。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唐
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
苏辙。

在文学形式上,韩愈创造了一种精炼流畅的散文,倡导“文道合
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
指导意义。他的作品都收录在《韩昌先生集》里。





《师说》范读

(A) 题解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
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
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
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
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学常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
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
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
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
从师的道理。

文学常识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
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
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
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
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
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
言。

创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
却以从师为耻。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
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
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
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

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
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第一段 (B) 生字词

1 学者 : 求学的人。
2 所以 : 用来……的。
3 道 : 指儒家之道。
4 受 :通“授”,传授。
5 业 :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6 惑 : 疑难问题。
7 之 :这里指知识和道理。
8 乎 :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9 闻 :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10 师 : 以……为师。
11 庸 : 发语词,难道。
12 是故 :因此,所以。
13 无 :无论、不分。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开篇立论。提出中心论点, 译文: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强调古人对从师学习的重视,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与后文中时人的不重师道形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成鲜明的对照。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
释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 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 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 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心论点。 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
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 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 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
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
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 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 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
少排出标准之外。 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
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从师的道理:
1. 从师的原因 : 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 (B) 生字词

14 师道 : 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15 出人 : 超出于众人之上。
16 犹且 : 尚且。
17 下 : 不如,(名词作动词)。
18 是故 : 因此。
19 益 : 更加、越发。
20 于其身 : 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 惑 : 糊涂。
22 句读(dòu) :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

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
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
句读(逗)的教学。
23 或 : 有的。
24 不(fŏu) : 通“否”。

第二段 (B) 生字词

25 小学 : 学了小的。
26 遗 : 丢弃,放弃。
27 巫医 : 古时巫、医不分。巫的职业是祝祷、占卜等迷信活

动,或兼用药物等为人治病。文中“巫医”指那些
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28 百工 : 各种手艺。
29 相师 : 拜别人为师。
30 族 : 类。
31 盛 : 大,指地位高。
32 复 : 恢复。
33 君子 : 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有

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是指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4 不齿 : 不屑,即看不起。
35 乃 : 竟,竟然。
36 欤(yú) : 语气词,表感叹。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承点上:很启难下要,人提出没有第一疑惑个,分论进 译文: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而申论古人从师的重要。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第一层以“古之圣人”与 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
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 “今之众人”作对比。 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
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
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 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
分野的关键所在。 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 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

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
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
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

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二段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第二层以“爱其子,择师而 译文: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 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 师焉”作对比。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
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 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
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
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
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 …… 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

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

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

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

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

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

什么明智的呢。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二段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 译文:
工之人”与“士大夫之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族”进行了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
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
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 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
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 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

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
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

欤! 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
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
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 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
道的风气。 怪的事么!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二段

提出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从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 纵比 :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 自毙 :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 横比 :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B) 生字词

第三段

37 郯(Tán)子 : 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
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氏(传说
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8 苌(Cháng)弘 : 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
教古乐。

39 师襄(Xiāng) : 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
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40 老聃(Dān) : 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
习礼仪。

41 之徒 : 这类。
42 不必 : 不一定。
43 攻 : 学习、研究。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 第二个分论点:以孔子 译文:
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的言行事例论证。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
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 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 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能者为师的道理。 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
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已。 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

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

而已。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三段

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通过孔子的言行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进行举例论证:
1.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第四段 (B) 生字词

44 李氏子蟠(Pán) : 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45 六艺 :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
此为古说。

46 经 : 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47 传(zhuàn) : 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48 通 : 普遍。
49 拘 : 束缚。
50 时 : 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51 嘉 : 赞许,嘉奖。
52 古道 : 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53 贻(yí) : 赠送,赠予。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 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译文:
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 李蟠,十七岁,爱好
道,作《师说》以贻之。
赞扬李蟠不被耻学于师的社 古文,《诗》《书》等
会风气所约束,还能实行古 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
人从师学习的道理。 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
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

所约束,向我学习。我

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

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

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第四段

提出写文章动机:号召众人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通过李蟠的言行举止进行号召:
举例李蟠的言行举止:
1. 李蟠好古文。
2. 李蟠通习六艺经传。
3. 李蟠学于余。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段落 段意 论点

一 阐述从师的道理。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 分论点:

二 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

(反面论证) 之无惑也难矣。

三 以历史事实证明。 分论点:
(正面论证) 圣人无常师。

号召:
四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D) 文言知识

(A)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D) 文言知识

(B) 一词多义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

④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作动词,从师)

⑥ 则耻师。 (名词作动词,拜师)

⑦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D) 文言知识

(B) 一词多义



① 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 郯子之徒。 (代词,这)

③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
”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
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标志)

(D) 文言知识

(B) 一词多义



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 士大夫之族。 (这些人)

⑧ 古之圣人。 (结构助词,的)

⑨ 师道之不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 吾从而师之。 (代词,他)

⑪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道理)

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翻译为“这些”)

(D) 文言知识

(B) 一词多义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词,那些)

③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

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 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揣测)

(D) 文言知识

(B) 一词多义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③ 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 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D) 文言知识

(B) 一词多义

① 其皆出于此乎? 乎
② 生乎吾前。
③ 固先乎吾。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介词,表时间,在)
(介词,表比较,比)



① 耻学于师。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 于其身也。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 不拘于时。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D) 文言知识

(B) 一词多义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传 (名词,传文)

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没有)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无论)
③ 六艺经传。
(他们)
无 (助词:不译)
(兼词:于之)
①孰能无惑。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①则耻师焉。
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D) 文言知识

(C)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名词的活用
则群聚而笑之。
(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名词作动词,低于)
① 吾师道也。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① 吾从而师之。
② 孔子师郯子。

(D) 文言知识

(C)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D) 文言知识

(C)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2. 形容词作动词 (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

(D) 文言知识

(D) 古今异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 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 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D) 文言知识

(D) 古今异义

6.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 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 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D) 文言知识

(D) 古今异义

⒑ 今之众人。 今:大多数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⒒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D) 文言知识

(E)宾语前置

1.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F)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 学于余。
2. 耻学于师。
3.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文言知识

(G) 判断句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人非生而知之者。
4.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H) 被动句

1. 不拘于时

(D) 文言知识

(I) 省略句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 吾从(之)而师之 (省宾语)

3. (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省主语)

4. (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

(省略谓语动词)

5. 或师焉,或否(师)焉 (省宾语)

6. 生乎吾前(者) (省宾语)

(E) 赏析

《师说》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
),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
,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
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
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
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
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
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
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

(E) 赏析

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
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
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
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
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
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
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
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
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E) 赏析

作者以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
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是指“耻学于师”“惑而
不从师”的当时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
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
主题。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F) 研讨与拓展

(F) 研讨与拓展

1. 根据本文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2. 本文引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3. 为什么作者赞扬李蟠?

(F) 研讨与拓展

4. “其”在文章中出现多次,写出它的意思。

原文 意思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F) 研讨与拓展

5.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如是而已。

第四单元: 二、《师说》韩愈
遨游在古典里

(F) 研讨与拓展

参考答案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