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二 乡愁 余光中
知识拓展 何谓新诗?
现代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才出现的用白话写的诗,所以叫白话诗。
在体裁上,相对于古典诗歌,故又称为“新诗”。
因为内容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也叫“现代诗”。
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白话诗—胡适《蝴蝶》。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SPM华文文学-文选
学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习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目 3.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标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作者简介
祖籍 山东省诸城人
出生 1905年10月8日—
2004年2月5日
作品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烙印》
《罪恶的黑手》、《运河》
写 一首政治抒情诗。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背 这一天,臧克家亲自前往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
缅怀这位中国文坛巨人,
景 他有感于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的份量,于1949年
11月1日在北京挥笔写下《有的人》。
对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进 鄙夷
轻蔑
第一节 行开门见山的揭示。
痛恨
有的人活着, 压迫人民的人 咒骂
活-肉体还在
惋惜
他已经死了; 死-缺少灵魂 怀念
有的人死了, 鲁迅、 赞颂
像鲁迅这样的人 爱戴
他还活着。 死-肉体死亡
活-精神永存
第一节
第一种的人 第二种的人
活着,虽生犹死 死了,虽死犹生
虽然肉体生命尚未终结,虽然死了,其精神生命
实际上只是一堆会行走 则永垂不朽,永远活在
的肉身。 亿万人民的心中。
第二节 对人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欺压人民,作威作福 服务人民,做牛做马
第二节 对人民的两种态度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甘愿俯下身子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自以为是世上最伟
大的人, 其实才是真正的伟大。
其实最渺小。
第三节 对人生的目的 不磨灭,指长存于世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第三节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的人 的人
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 为人民而奋斗,为革命愿献身
只会欺压老百姓, 还有鲁迅这样的人,甘愿化作野
却妄想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流 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愿为人类
誉百年 赴汤蹈火。
诗人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嘲 赞颂了鲁迅的高尚品格。
笑。
往年考题 1
试解释诗句的含义
a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第1节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第2节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第6节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 试解释诗句的含义
有的人活着,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
他已经死了; 壳活着,行尸走肉,生命却毫无价值。
有的人死了, 一生为人民、甘愿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
他还活着。 这种人的生命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
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2
有的人骑在人 “骑”-揭露其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呵,我多伟大!”-刻画其外强中干、自我吹
民头上:“呵, 嘘的丑态,进行了有力地讽刺。
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 “俯下身子”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
给人民当牛马。 象,此句从鲁迅所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演变而来。
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四节 深刻揭示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第四节 对社会的影响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靠剥削人民、压迫人民而生存 视人民为父母
只要这种人活着,人民就处于 他活着就是为了人民能更好
水深火热之中,想活都很难活 地活着。
下去。
带给人民是无穷无尽的灾难 带给人民的是美好幸福的生
活。
侵害别人的利益 捍卫别人的利益
第五节 人民要推翻他
可耻的下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第六节 想名垂千古
却遗臭万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人民力量,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人民的革命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斗争
第七节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人民会记住对他们有恩的人,
并且会一直支持他。
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第五节 践踏人民的人 为人民谋福利的人
第六节
第七节 遭人民唾弃 被人民牢牢记住
想名留青史, 化作野草,牺牲小我,
却遗臭万年 完成大我
下场:人民反抗他,结果:人民崇拜他、
将他打垮 敬仰他
主题 通过两种人的对照,
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
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无情
地揭露,有力地鞭笞。
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
地活着而活;
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
道理。
3 试解释诗句的含义
把名字刻入石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
头的, 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名字比尸首烂
得更早; 刻入是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
尸首烂得更早。“烂”指恶贯满盈。
只要春风吹到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希望的感受和
的地方, 联想,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无比崇拜和爱戴。
到处是青青的 春风、到处、青青--是为人民奋斗一生的战士
野草。
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往年考题 2
《有的人》一诗如何通过对比的
手法,赞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伟人?
总结 通过丑恶与美好的形象对比
两种对立的阶级,为了反衬鲁迅的伟大。
第一种人 段落 第二种人
活着,但死了 一 死了,但活着
骑在人民头上 二 俯身做牛马
刻名字想不朽 三 情愿做野草,等火烧
别人不能活 四 为多数人更好地活
被摔垮 五 被记住
名字烂得更早 六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下场可以看到 七 抬举得很高很高
谢谢
余光中 乡愁
SPM华文文学-文选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欣赏诗人构思巧妙,化抽象情感为具体景象
的写作技巧。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亲人与故土
的崇高情感。
认识作者-余光中
祖籍 福建永春人
身份
出生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学历 1928年生于南京。
1948年随父母迁居香港。
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
1959年获爱奥华大学硕士。
作品 新诗、散文、评论、翻译。
影响 作品入选中港台马新教科书
写作背景 二十多年没有回过中国的
诗人思乡情切,渴望祖国
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 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
春。 1971年在台北厦门街旧居
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 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
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 钟便写出了乡愁;
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
的隔绝,致使他无法回 沉吟良久。
中国。
1.《乡愁》呈现给读者的四幅生活画面。
小时候上寄宿学校, 如今离开祖国多年,
要与妈妈通信。 同胞难得相聚。
母亲 祖国
婚后赴美读书, 后来母亲去世,
坐轮船返台。 永失母爱。
妻子 母亲
第一节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第二节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第三节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第四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诗人的写作顺序与情感线索是如何的?
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母 思亲 妻 思乡 母 思国 祖
亲 子 亲 国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
知识拓展 什么是意象?
在诗词文学作品中,具有唤起特定联想或情感功能的主题或概念。
余光中:“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
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意:心意、情志;象:形象、物象。
意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借物抒情。
1邮票 3坟墓 把
4海峡 抽
乡 象
愁 的
意 乡
象 愁
具
2船票 体
化
3.诗中,“邮票”、“船票”、“坟墓”和
“海峡”各有什么含义?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我’在 我屡次回 表达我失 抒发对祖
书信中倾 家和亲人 去亲人的 国大陆深
吐对家乡 团聚的明 绝望和痛 切的思念
和母亲的 和期盼。
证。 苦。
思念。
4.试述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乡愁。
人生阶段 生离死别 人生忧愁
幼年时 母子别 恋母情浓
青年时 新婚别 恋爱情重
中年时 生死别 阴阳相隔
老年时乡愁连绵不断故、土绵绵别悠长,感情真爱挚国浓烈情深
往年考题
5.作者如何通过《乡愁》
这首诗抒发他强烈的乡愁。
总结
时间 意象 象征 乡愁
小时候 邮票 两地分离 幼年思母
长大后 船票 隔海隔水 青年思妻
后来啊 坟墓 永诀标志 中年丧母
而现在 海峡 国土分离 老年思乡
一枚 数量词 叠词 小小
一张 词句
一方 窄窄 赏析
一湾 矮矮
整齐划一 运用 浅浅
美结构 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
美
构思
立意
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
思想感情
主题逐步深化,最后升华 每一节诗都是一副凄美的图画
主题
抒发了作者对 渴望祖国早日
故乡、对祖国 统一的强烈愿
望。
的深切思念之
情。
延伸阅读:
中一:今生今世《母难日》三题之一
延伸阅读:乡愁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