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2015-03-06 加拉帕戈斯的啟示
2015-03-13 什甚是生涯規劃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ecaa.org, 2015-11-27 05:20:23

2015年3月號

2015-03-06 加拉帕戈斯的啟示
2015-03-13 什甚是生涯規劃

程介明 《信報》《教育評論》

2015-03-06 加拉帕戈斯的啟示
2015-03-13 什甚是生涯規劃

《信報》《教育評論》(15/03/06)

加拉帕戈斯的啟示

前一段,拜託熱心朋友的設計,有機會訪問了 Galapagos 群島。Galapagos 地屬厄
瓜多爾,是北太平洋的一群小島嶼。Galapagos 之聞名,是因為達爾文是在那裡開始他
的《進化論》的構思。那是一個極為豐富的學習經歷,在這裡與讀者分享。

雖然事先也做了一些功課,到了當地,仍然是不斷的受到意想不到的衝擊。首先,
達爾文並不是一位生物學家,他是念神學的,一個偶然的機會,被推薦上了準備遠航
的 Beagle 號大船。他在 Galapagos 其實只是耽了五個星期,但是給他觀察到動植物與
生態環境的互動,逐漸發展出他的演化理論。

其次,事先以為,Galapagos 一定是有非常繁盛的動植物,有著非常豐富多元的動
植物品種,因此給了達爾文非常大量的數據,加以分類分析,得出結論。這是現代科
學發現的“正途”。其實剛好相反。Galapagos 群島,基本上都是一片片不毛之地,而且
與地球其他地方隔絕。最極端的情況,一個島上真箇是寸草不生,一隻動物都沒有。
在其他島上,各有不同的動植物,但都是稀有品種,數量很少,很多屬於“頻危”。事
先在書上看到的鬣蜥(iguana,俗稱變色龍),其實已經稀少;陸上能夠看到的更是難
能可貴。有些島上看到的大龜,已經測不出年紀了,有些品種甚至只剩下一隻。

不毛之地掙扎求存
幾乎每個島的海邊,都有比較大量的海獅,那是因為他們可以在島嶼之間,與地
球其他地區來往。一些海鳥,也是不斷與外界交往,因此沒有絕種的威脅。
正是因為是不毛之地,動植物的生命力須要特別強,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傳宗接
代。也因此,這裡的生物,為了對抗惡劣的環境,演化的能力特別強,演化的特徵也
特別明顯。
人們經常提到的,一是大龜。龜殼原來是圓拱形的,但是經年累月,由於矮的樹
葉被吃光,被迫要在植物枝幹更高的地方覓食,經過許多年的演化,龜的頭頸就越來
越長;而由於覓食時頭頸的仰角越來越陡,於是龜殼也逐漸演化成馬鞍形,好讓頭頸
伸向更高的地方。
另一個人們經常提到的例子是各式各樣的雀類飛鳥。也是由於覓食的困難,經年
累月,不斷改變其食物來源,於是鳥嘴便變得越來越尖而長。植物也一樣,因為缺水,
最常見的是仙人掌。但是這裡的仙人掌,都是長在很高的樹幹上端。那也是為了避開
伏在樹下、專門吃仙人掌的鬣蜥。
有一個島上,說是有火烈鳥(flamingo)。有同行的“拍友”趨之若鶩,以為可以看
到像別處成千上萬掩蓋天空的壯觀,卻原來只是看到數得出的幾隻,艱苦地在覓食。
演化天造勢不兩立
“適者生存”,是 Galapagos 的自然學家(nationalist,超高級導遊,都有很高的學歷)
經常掛在口邊的話。

1

“演化論”,因為與聖經的創世敘述有矛盾,因此在教育裡面經常成為爭論的題目。
在美國,進化論與創世論的爭論,一直盤旋在中小學的課程領域。在不少州,近
二十年都有宗教人士的運動,要求在學校課程中禁止教授進化論;提倡以“天造論”
(intelligent design)代替自然選擇。而站在另一面的,則是科學家與法律界。科學家
的顧慮,非常現實:假如不教進化論,美國學生的科學素質將會進一步落後於全世界。
法律界的論點,是基於公平,不能違反憲法規定,在公立學校中推動某種宗教信仰。
2006 年的一項民意調查,70%的被訪者認為生物教師應該教授進化論,但同時應該教
授反對進化論的科學論證。由於許多爭論都是在法庭解決,於是出現了有些州決定在
課本中取出一切有關進化論的內容,也有些州立法保護教師得以教授進化論。
在英國,2011 年開始,有“人文主義協會”發起“教進化論,不教創世論”的運動,
同盟是幾個科學家協會。“人文主義協會”基本上是一個“非宗教人士”的組織,提倡“依
靠理性與人性,過有道德的、有滿足感的人類生活。”結果,於 2014 年,英國政府規
定在公立小學中教授進化論;較早則規定不能把創世論作為科學來教授。有教會學校
極力反對,“地球只有六千年歷史,科學證明進化論是一派謊言”。
歐洲議會在 2007 年,以 48 對 25 票通過有關進化論的決議,裡面關鍵的有五條。
其中三條是強調科學的教育與推廣。第四條,堅定地反對把創世論作為科學來教授;
創世論只能在宗教課可以傳授。第五條,把進化論作為基礎科學理論來教授。
可以想像,這引起了不同國家的不同反應。尤其是東歐國家,理由是宣傳進化論
勾起了他們關於共產主義宣傳的回憶。
其他國家,則各有各的做法。在巴西,由於憲法規定是一個“非宗教國家”,在課程
裡面不准教創世論。在荷蘭,則數次打算討論這個話題的議案,都因為爭議性太大而
不得不擱置。
兼容並包香港優勢
問諸有宗教信仰的朋友,也是眾說紛紜。在香港,絕對拒絕進化論的看來是極少
數;因為相信進化論而推翻宗教信仰的幾乎沒有。在很多人看來,這兩者的矛盾是表
面的;也就是說,進化論是否成立,並非他們信仰上帝的根本。也有些認為,進化論
歸根到底講的是一種自然規律,而這種規律的存在與運行,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有造物
主(有點像美國的 Intelligent Design)。也有說,上帝七天創造世界之說,是適應當時
人類的認知而描繪的;是一種概念的表述,不必去科學鑑證。等等。
這也是香港的思想自由的特點:由於人人都經常沉浸在繽紛的思想意識之中,因
此對於各式各樣的思想意識,就有最大限度的容忍與同情。對於不同於自己的意識,
都不會隨便產生敵意或者反感;更很少以為自己才對,排斥其他,或者以自己的思想
意識強加在人家身上。因此,香港有許多科學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香港的許多
非教徒,會有許多教徒的好朋友;香港教會辦的學校,也並不在意要求學生信教;家
長選擇教會學校,並不一定是為了信仰。信仰如何,不是人際交往的界線,更不是界
定好惡的界線。

2

和而不同,其實是香港的大優勢;更何況是這麼一個小地方。要是要求香港人都
統一在一種思想意識上面,香港也就不再是香港。目前政治論爭激烈、鬧得你死我活
的各方,有沒有這樣想過?

3

《信報》《教育評論》(15/03/13)

什麼是生涯規劃?

上周末參加了青年峰會,會上不少議題提到生涯規劃。其中包括就業、理想、立
志、高等教育等等。其中也不乏一些糾纏不清的概念。這裡把筆者的一些看法,會後
加以整理,拿來與讀者分享。

會上的不少青年與講者,都提到中學後教育的問題。尤其是提到:“讀不到大學,
也可以從事有意義的工作”。

這裡面有不少的假設,值得釐清一下。首先,許多青年人提出問題的時候,最後
都是問政府要答案與方案。實際上,青年人個人的考慮,與政府政策的考慮,會很不
一樣。個人的考慮,是假如進不了大學,怎麼辦?政府政策考慮的,是是否讓更多的
青年人有機會念大學(所謂資助學位)。

在青年峰會的場合,筆者比較著重個人的考慮。擺明了大學教育短期內不會發展。
以現在的政治形勢與決策形態,不可能出現教育體制的大突破。在看得見的將來,有
能力而又有意願進大學的青年人,仍然會有相當大的數量被拒諸大學門外。

大學缺匱可能持續
在這種情形下,中學生如何做準備?筆者的意見是:做最好準備,作最壞打算。
在可見的將來,香港的教育,仍然會是一個崇尚競爭的體系。也就是說,是數量的淘
汰,而不是真正的擇優。這裡面有學位不足的因素,也有社會文化的因素:即使是全
香港的學生都在學術上非常優秀,也只能夠有那麼一個百分比的學生可以進入大學。
因此,每一位學生,都要準備:假如進不了大學,會朝那個方向努力?
如何做準備,是青年人個人的選擇,父母、教師都只能夠從旁協助。個人的選擇,
因人而異。但是中學畢業考文憑試的時候,假如考進大學是 Plan A,還應該有考不進
心儀的大學時的 Plan B,考試萬一失手時的 Plan C,等等。假如說中學畢業是生涯規
劃的第一個里程碑,那麼多種設想、多種方案應該是第一項重要的策略。
Plan B 又是什麼呢?台上的講者,不少勸說學生要願意從事所謂“技術性的工作”。
也就是勸他們,不要怕做一些體力勞動比較重的工作。理由是:這些工作,也可以是
高收入。這種勸說,不知道會有多少效用。從客觀的實際來看,體力勞動比較重的工
作,能夠持久的,愈來愈少。或則是因為市場變了,行業收縮了,公司倒閉了;或則
因為生產的方式與技術變了,需要較高學歷的從業員;或則純粹因為工作的性質,青
年自己覺得難以耽下去;等等。都是天天發生的事情。
不忌勞動不忘向上
因此,Plan B 絕對不是一勞永逸的生涯規劃,不是永久的“避風塘”。我們的青年人
應該不忌勞動,眼睛向下;但卻不應該甘於永遠生活在時代的後面。這樣說,並非要
青年人不顧一切地「向上爬」。社會的不均,也許會長期存在,但是社會總是會有流
動的空間;越是健康的社會,流動的空間越大。但是只有具有向上心的青年,才會走

1

通向上流動的路。會上常常聽到的勸說是“行行出狀元”,就需要“向上心”。狀元的出現,
是經過個人的參與競爭、努力奮鬥、不斷學習才做到的。

現在全球都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貧富懸殊。整個社會的不均,不可能靠個人去解
決。但是在不均的社會中,青年人的向上心,是社會流動的主要動力。假如青年人的
期望,全部放在政府身上,純粹等待社會資源的再分配,這個社會,就難以有真正的
前途。有些社會(如歐陸某些國家),青年人習慣性地把前途寄望在社會施予的職位,
甚至不高興從事工作,就會成為社會危機。這樣的社會,也就是不思進取、負債累累、
陷入困境的社會。我們應該慶幸,香港不是這樣的社會。

會上也有人說,應該多發展職業教育,而不是發展大學。裡面的潛台詞往往是:“大
學不是人人能念的!”“現在人人都希望進大學,那是不切實際的。”也會有人說,“以前
中學五年,很多學生就已經念得很幸苦;現在要他們念六年,其實是非常勉強。”“讀
了那麼多書,還是賺那麼幾千元月薪,不是很浪費嗎?”這幾種說法,其實是一脈相承
的。

筆者的反應有幾點。第一,有這種想法,是純粹以就業與收入觀點來看教育。因
此,很自然地,把社會上收入的金字塔,投射到教育上面:多念書,多收入;收入少,
就是“書念得太多”,就是浪費。其實,教育的功能,要要用較長的時間來觀察,才能
看得清楚。所謂“屈就”,往往是暫時的。長遠看,同樣的職位,所需要的學歷會愈來
愈高,這是社會發展的常態(顛倒來看,卻誤以為是“學歷貶值”)。沒有較高的學歷,
就會被淘汰。現在社會進展非常快,放長眼看,沒有所謂“念書太多”的問題。同時,
接受過高等教育,社會流動的機會也較大。

大學教育重在空間
第二,又回到本欄多次提到的“對口就業”問題。會上,不少講者,包括青年人,都
把注意力放在狹義的“學以致用”,以為學校學什麼,將來就做什麼。也有勸說青年人
要儘早“立志”,“找到自己的興趣”,意思是然後努力追尋自己的“志向”。對此,筆者只
能同意一半。青年人立志要做醫生,因此堅持不懈地朝著學醫的方向努力,這是值得
鼓勵的(實際上,學醫而不執業的,絕無僅有)。有些立志要做律師,也是可敬佩的;
然而,法律畢業的,往往決定從事其他行業;不能說就是放棄志向。同理,工程師一
定要念過工程,但是念工程而結果從事其他行業的,比比皆是。更不用說其他念心理、
歷史、化學的,相當多從事金融、從商、創業、設計、加入 NGO。有朋友誤以為這是
因為他們找不到對口的職業,其實是他們覺得有更合意的工作可做。說到底,現在轉
工轉行是家常便飯;所謂對口,頂多只是指第一次就業。
第三,念大學,並不等於“多讀書”。讀書,代表知識的獲取,當然重要;但是大學
是人生一種重要的經歷。今天的大學生,很少會純粹的“埋頭苦讀”,他們會參加學生
活動、學生組織,到外國交換,到農村去體驗,到發展中國家去服務;在香港,有實
習、見習,參加扶貧計劃、師友計劃,…。大學給予青年人的,是人生難得的學習空
間,畢業以後就很難再找到。假如讀者留意,今天香港職業訓練局屬下的機構,也在
刻意創造多元的學習空間。因此,擴展高等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否發展高等教育,

2

不是看勞力市場的走勢(反正這種走勢也是愈來愈不可測),而是看下一代如何準備
崎嶇莫測、多元多變的生命長河。

3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