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2015-06-05 免費幼稚園教育報告芻議
2015-06-12 幼兒教育的樽頸
2015-06-19 青年人要有理想嗎?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ecaa.org, 2016-02-24 06:27:44

2015年6月

2015-06-05 免費幼稚園教育報告芻議
2015-06-12 幼兒教育的樽頸
2015-06-19 青年人要有理想嗎?

程介明 《信報》《教育評論》

2015-06-05 免費幼稚園教育報告芻議
2015-06-12 幼兒教育的樽頸
2015-06-19 青年人要有理想嗎?

《信報》《教育評論》(15/06/05)

免費幼稚園教育報告芻議

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剛剛發表了報告書,可以說是教育方面近十年來少有的一
項全港性的政策建議。在目前的政治氣候裡面,委員會以兩年的時間,經過了反覆的
討論(報告書也有詳細記載了正反各類意見),廣泛的諮詢活動,再加上認真的實證
研究、海外取經,能夠如此透徹地研究一項政策,值得全社會的鼓掌。

幼兒教育近年受到全球各國的重視。各個國際機構正在努力擬寫的《後 2015 發展
目標》(剛在韓國銀川開過教育目標的會),幾乎肯定會把幼兒教育列為各國應該優
先考慮的方向之一。中國在 2010 年發表的 2020 教育發展綱要,就提出在全国普及幼
兒教育的目標。但是另外一方面,許多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已經把幼兒教育的師資,
提升到有碩士資格,超越了小學與中學。(報告書中說德國與丹麥只需要非學位資歷,
是對於當地“學位”概念的誤解。順提。)

幼兒教育全球關注
可見,全球的教育觀念正在經歷結構性的變革。傳統上以為大學最重要,其餘依
次是中學、小學,然後是可理可不理的幼兒教育。資源的投放、教師的資歷,都是按
這個次序。近十年左右,尤其是因為學習科學(特別是腦科學)的實證和傳播,人們
愈來愈認識到,原來兒童入學前的成長,影響終生。即使是用非常勢利的經濟學觀點
來看,不在幼兒時期投放資源,將來的社会將會承受很大的補償性經濟負擔。
但在同時,近 50 年左右,國際上一直強調普及義務教育,指的是 9 年法定強迫教
育。在這種大趨勢之下,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資源就集中在基礎教育,而實際上國際組
織的捐贈、援助、貸款,也都集中在基礎教育,根本沒有發展高等教育與幼兒教育的
餘地。現在正規教育的兩端—高等教育與幼兒教育—同時告急,很多發展中國家就覺
得很吃不消。但是國際輿論還是不斷在提出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在這種情形下,香港在這個時候提出幼兒教育的新政策,可以說是遲了起步,不
過也為時未晚。報告書的建議非常全面,從理念到目標,從政策方向到具體方案,從
一般要求到特殊需要,都有詳細的論述、分析與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書的建議,盡量保持靈活性與多樣化,而不是採取“一刀切”。
委員會肯定了香港幼兒辦學“獨特、靈活、多元”的特點,而且把這些特點,看為香港
幼兒教育的優勢,同意“在構想任何新政策時,俱不能對現行充滿活力和多元化的制度,
造成負面影響”。雖然,這樣的建議,在實施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灰色地帶,從而引
發爭議,行政上看來會很“麻煩”。B 筆者卻認為:一個多元的社會,自然有多元的教育
體系;香港幼稚園的多樣化,不是雜亂,而是繽紛。雖然會良莠不齊,卻是難免的,
須要的是保障基本素質。即使是採取“一刀切”的政策,同樣會出現良莠不齊,今天的

1

中小學就是明證。報告書沒有以抹殺幼兒教育的繽紛光譜,來換取“一刀切”的行政方
便,值得一讚。

專注免費忽略內涵
但是,報告書也有它的局限性。筆者與報告書的形成,沒有絲毫聯繫,因此只是
以報告書本身來評論。
第一,有關委員會的使命,是“免費”。這使這個報告書的顯著性大打折扣。如此規
模運作的報告書,不可能短期內(幾年內)再重複。因此,用報告書的說話,應該是
香港幼兒教育的一個里程碑。這個里程碑是什麼?就是免費嗎?要說免費,概念上其
實與原來實行的“學劵制”差異不大。現在比較全面資助,政府的承擔也的確大了,但
是那投入的新資源,到底是如何可以讓香港的幼兒教育更上一層樓呢?除了會獲得“十
五年免費教育”的美譽,到底香港的幼兒教育會發生什麼變化?以政府的思路框架,以
經費投入代替社會進步,是常有的事。這份報告書也許難以不落俗套。
第二,報告書也不是沒有提到對於關於素質的提高,但是語焉不詳。素質提高,
到底是朝什麼方向?讀完整個報告,還是不清晰。也許就是因為整個報告的使命,就
是解決“免費”問題。字裡行間可以看到,委員會以及屬的其他工作小組,對於幼兒教
育的內涵,一定有很豐富的討論。不過報告的正文裡面,寫出來的還是制度上的討論,
甚少涉及真正提高香港幼兒教育的內涵。
這點很重要:沒有提高的內涵性目標,就會有了錢而沒有提高。比如說提高教師
資歷,那是提高什麼?又如何因此可以提高素質?又比如說,報告書提出幾個研究的
領域,研究是為了什麼?是怎麼一個方向?報告書似乎覺得所謂提高素質,其意義大
家都明白,或者是專業人士都很明白,不在話下,理所當然。如此,則很容易就是錢
花了,結果只是修補香港的幼兒教育的缺陷,也就是本欄經常提到的“補損模式”(deficit
model),只是把原來做的事情,做得多一點、好一點,而香港的幼兒教育沒有因此進
入新的境界。
幼兒學習全新境界
第三,幼兒教育,不限於幼稚園。實際上,香港的幼兒,“入學”的年齡愈來愈早。
幼稚園,大多數是 3-6 歲三年制;幼兒中心(現在也稱幼稚園)是 2 歲入學。但是現在,
幼兒進入有組織的幼兒教育其實遠遠早於 2 歲。有能力的家長,很多是 8-9 個月就把孩
子送進日託中心(day-care),過其集體學習的生活。報告書申明只限於研究 3-6 歲的
教育,頗為可惜。但是,到底怎麼的教育模式最適合幼兒學習,即使是非常有知識的
家長,也會覺得“莫衷一是”,會感覺到“人在江湖”,只能夠帶著孩子在潮流裡漂泊。
實際上,幼兒的學習,在有些方面,3 歲以前也很重要。比如語言,9 個月大是吸
收語言元素最關鍵的學習期(但不等於會說話)。假如報告書是難得的一個“里程碑”,
為什麼不趁此機會把整個幼兒學習的框架,重新認識、重新定位、重新安排。即使如
此,政府仍然可以把“免費”的範圍限制在 3-6 歲。反正廣義的幼兒教育,不是政府可以
包下來的(正如報告書所言,家長的認識甚為重要),但是政府完全可以趁這個機會,
把幼兒學習的最新理念,傳播給每一位市民,家長和教師得到的信息將會很不一樣,

2

全社會對於幼兒學習的認識就會進入新的境界。若是純粹為了解決 15 年免費的目標,
就會錯失了一次全社會學習的大好機會。

3

《信報》《教育評論》(15/06/12)

幼兒教育的樽頸

上周談到《免費幼稚園教育報告書》,這裡探討幼兒教育的一個樽頸問題。筆者
不是幼兒教育專家,只是提出一些觀察,也希望有知的朋友提出相似或者相反的意見。
目的是引起家長與幼兒教師的思考。

報告書談到幼稚園與小學的銜接。這是一個舉世都在不斷摸索的課題。幼稚園與
小學的分割,完全是人為的。幼兒絕對沒有在六歲的時候,智力發展會有一個戲劇化
的突變。但是事實上,大家都知道,幼稚園的整個形態,與小學的形態,截然不同。
幼兒從幼稚園高班(所謂 K3)進入小一,學校的建築、課堂的設置、班級的規模、師
生的關係、學習的模式、對學習的要求,兩者都大異其趣。

一般來說,幼稚園是開放式的,著重學習的過程,著重學生的活動和參與,以愉
快遊戲為目標,教師對學生比較多的個別照顧,也比較多留意家長的角色。升上了小
學,基本上是封閉式的,著重學習的結果,著重正規的知識,需要進入緊張的時間分
配,教師也無法照顧每一個學生,家長大多數只能扮演在家督促的角色。以上只是一
個大概,很多小學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幼稚園也會很不整齊。但是從幼稚園到小學這
個轉變,則幾乎是每一個幼兒都有適應的問題,無一倖免。

學前小學的割裂
這種轉變,我們如何分析?一種看法是,教育就是這樣;我們以前都是這樣走過
來了!也有人會說,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需要適應,那也是一種學習。
在教育制度裡面比較成功的過來人,也許這不是一個問題,也許可以把困難看成
鍛練。但要是看看全局,不少學生就是在這轉變的骨節眼上,變得迴避上學,害怕學
校生活,失去好奇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學校,再不是天天早上嚮往的一個地方。
這種對於學校態度的轉變,並不一定發生在 K3 到小一的銜接:有時候可以因為幼稚園
的提前“壓迫”而提前出現,也有很多情況是在小二、小三才出現。很多小學教師都會
告訴你,小一的學生,對於老師提問一般很踴躍;但是踴躍的程度按年遞減,到了小
三,舉手回應的學生就很少了。(再說一遍,以上是一個大概的素描,不少學校的情
形,也許要樂觀得多。)
近年,西方的學術論述,有所謂“school preparedness”(“入學準備”)。筆者認為這
是一個很現實但又非常危險的概念。說現實,是因為在可見的將來,幼稚園與小學還
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因此幼兒機構的確要為孩子準備小學的生活。說危險,是把“入學”
作為幼稚園的教育目標(這也許是為什麼幼兒教育也稱“學前教育”),是一種單向的
適應;弄不好就會犧牲了幼兒教育本身的使命。因此在政策的討論中,千萬不要掉以
輕心,以“想當然”代替分析。

1

報告書也觸及的,也因此有關,就是小一入學的樽頸。外人看來很奇怪,又不是
學位缺乏,也不是小學辦得一團糟,為什麼小一入學要花如此的氣力?

小一學位的爭奪
小一入學雖然有按區域的派位,而區內的小學也往往並不遜色,但是很多家長還
是非常緊張,希望在派位以外可以進入心儀的學校。因此“名校”的門前就排著長長的
龍,甚至通宵達旦,目的是拿到報名表格。而小一入學,在適度上也有許多規定,防
止因為種種面試而產生惡劣的壓力。但是家長對於爭奪小一學位的勁頭,似乎毫無減
退。
要是小一派位完全靠抽籤,香港人也許會極力反對。家長覺得他們沒有了選擇的
權利。選不到是“活該”,沒得選就一定不滿。其實,這也許是問題的癥結之一。有一
位校長,正打算辦一所新的學校,入學完全靠抽籤。他要讓人們知道,學校好,不是
靠學生好。這本來是校長應該有的心態。
筆者幸運,初出道不久,就在筲箕灣辦了一所只能收到學業最差學生的學校。沒
得選擇,於是明白了教育裡面許多根本的、但是給“成績”遮掩了的真諦。校長們搶學
生,本來是很醜怪的事,不過香港已經變成是常態。
幼稚園入學,與小一入學,本來已經在結構上脫了鉤。也就是說,進入任何一家
幼稚園,都已經沒有了直升某家小學的途徑(除非是一條龍從幼兒園辦到小學的私立
學校)。但是家長還是非常緊張幼兒進入某所幼稚園,甚至是照顧更小年紀的托兒機
構。老實說,這些“出名”的幼兒機構,雖則不是什麼誤人子弟的壞機構,但是看不出
辦學有什麼特色;也看不出一些新穎的東西,後面有什麼學理根據。但是家長們還是
趨之若鶩,任何力量都無法遏止。
遺禍孩子的思潮
這裡面也許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文化。如費孝通說的,中國人社會是一個“差序格局”,人們看社會是一個垂
直的等級架構。因此,即使所有的小學都非常好,家長都會問:“我知道都好,但是我
想知道哪一所最好!”總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最好”的小學。就如台灣、日本,大學學
位已經供過於求,但是入學率並不是 100%,因為都想進“最好”的大學。
第二是攀比心態。看看周圍,對於入學,其實家境較好的、家長學歷高的,往往
是最緊張的一群。一則他們有財力,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選擇,二則他們之間難免攀比。
人人都在緊張,你能“落後”?你圈子裡的朋友,都報了幾所名校,不報豈非吃虧?
第三個因素,小學之間,也的確有明顯的差距。進不了心儀的學校,就會進了不
知深淺的深潭,也許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後很難翻身。
這第三個因素,當然也是整個教育體系的不均問題。香港的學校多元化,但是各
自精彩也會同時帶來良莠不齊。幼稚園報告書提到的質素保證,筆者認為是必要的,
但是應該只是保證基本素質,而不是去評比。全香港的幼稚園、全香港的小學,假如
都能達到可觀的基本素質,家長就可以比較放心,入學的緊張心情就會稍微舒緩。

2

作為家長,可能沒有想到:孩子是否成功,最後還得靠孩子自己。如果從小就讓
孩子感覺到,進了“好”的學校就會一世無憂,進了“不好”的學校就會無法翻身,實際上
是在嚴重地稍弱孩子的自信心。假如家長換一種想法:任何學校,都會出高材生!那
孩子的心理準備,就很不一樣。

有些家長也會有更進一步的想法:在普普通通的學校,不斷鍛煉,才會有真正的
本事!事實如此,進入大學的精彩學生,愈來愈多是來自“普普通通”的學校。比起其
他學生,毫不遜色。學制改革以後,由於沒有了高班轉校,這種情況更加顯著。

3

《信報》《教育評論》(15/06/19)

青年人要有理想嗎?

政改大事當前,像本欄與政改沒有直接關係的文章,寫來並不完全舒暢。絕非怕
政治攻擊(《信報》電子版上,“欺凌”不絕,這已經是經過編者對濫攻的阻擋),更
絕非自我審查(香港直到現在,完全感不到有自我審查的壓力,隨便哪一方面的不滿
與攻擊,都奈我不何)。而是覺得也許讀者不會有興趣,又也許佔了一些更加“應景”
的熱門文章的篇幅,讓編者難做。為文時,政改剛有結果,幾乎想擲筆脫稿。

轉念一想,政改如何,香港人還是要生活下去。要是經濟版不必變成政治版,電
台的廚藝節目不必改為政治論壇,教育文章更加是平常生活。

但是今天這個題目又很容易被敵對的政治陣營同時夾攻。如果真箇發生,倒也說
明文章應該寫。因為還有很多生活中的事情,不是可以用政治鬥爭的角度可以理解的。

有個問題一直憋在心裡,不吐不快,不過也自覺不太成熟。心中有一個問號:今
天的青年人,是否應該有理想?

目前的問題,只是“是否應該?”。跟著下來的兩個問題是:一、他們今天的青年人
是否有理想?二、他們有些什麼理想?連起來就是三個問題:是否應該?是否有?有
什麼?

“是否應該”與“應該怎樣”
也許有些讀者覺得這些問題問得不對,應該是:今天的青年應該有怎樣的理想?

也許認為這才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提出的問題。可惜,這不是筆者心中的問題。因為這
個問題,已經假設了(一)他們應該是有理想的;(二)他們應該有“正確”的理想的。
筆者認為,這裡第一個假設是存疑的,而第二個假設在香港是沒有答案的。題目的冒
上心頭,有幾個來源。

一月在古巴,卻完全沒有半點政治氣氛;不像河內,完全沒有政治標語,也沒有
卡斯特羅或者他弟弟(現任領袖)的掛像除了早上買菜、銀行提款,看到人們排隊以
外,根本感覺不到是社會主義社會。但是,沒到一處,即使是窮鄉僻壤,都會看到捷
格瓦拉(Che Guevara)的頭像。而且看得出,是民間自己畫在牆上的,不是政府的宣
傳。

古巴保持著比較簡陋的社會面貌,彷彿是在 1970 年代凝固了,沒有任何在發展中
國家常見的大興土木建設的現象。但是近年最大的建築物,就是捷格瓦拉的紀念館。
紀念館裡面不大,展品不算大量,不過的確是難得地展示了捷古瓦拉的一生。但是紀
念館佔地卻是不成比例地大,前面那個豎像更是很有震撼性的氣派。

捷古瓦拉 1928 年生於阿根廷。富家子弟,醫科畢業。年紀輕輕,就騎著電單車周
遊拉丁美洲各國,目擊和親歷各國農民的赤貧境況,認定這是美國資本主義剝削的結

1

果,因此奉馬克思主義為指針,立志要“解放”拉丁美洲。參加了危地馬拉的社會改革
以後,協助卡斯特羅完成了古巴的革命。他的徹底的革命思想,充滿熱情的著作,再
加上他的軍事天才,英俊的形象馬上在游擊戰爭遍地開花的拉丁美洲,成為了各地游
擊隊崇拜的偶像。在社會主義的古巴初期,擔任過許多重要的職務,包括國家銀行行
長,也代表古巴在聯合國作過出色的演講。但是不甘當官的他,不久就到非洲剛果參
加了一次不成功的革命。又回到拉丁美洲,參加了玻利維亞的游擊隊,終於被 CIA 獵
捕而處決。死時只有 39 歲。捷格瓦拉從此成為全世界激進革命的代表。他的頭像更是
遍布全球的 T 恤。1997 年,30 年以後,玻利維亞才把捷格瓦拉的屍骨認出並送回古巴;
並建成了上述的紀念館。

宏大理想英年早逝
上面不厭其詳地介紹捷格瓦拉,不旨在宣傳他的革命思想,畢竟那是上世紀 60 年

代的革命思想了。但是大概沒有人會否認,這是一位有宏大理想的人。回來問問我的
拉丁美洲學生,莫不豎起大拇指。他們說在小學的期間,老師就會講捷格瓦拉的英雄
事蹟。

筆者就想:這些現代的年輕人,是純粹地崇拜英雄,還是崇拜捷格瓦拉的理想?
他們的理想又是什麼?他們是否也有理想?又想:捷格瓦拉若是今天在世,看到古巴
的今天,看到拉丁美洲的今天,會有怎樣的感想?

這是我想起去年末在重慶旅遊,必到的景點是渣滓洞。少時看過內地小說《紅岩》
的朋友,都知道那是國民黨關禁高級共產黨員的地方。國民黨在大陸退卻以前都處決
了,不少還很年輕。周圍的遊人,都是年輕人;他們大概沒有看過小說,但卻都在竊
竊私語說江姐;臉上的神情,周圍的氣氛,還是非常肅穆的。

筆者也在想:這些年輕人,他們對於江姐這樣的人物,是怎樣的一種情感?他們
會覺得,江姐與他們自己,是怎樣的一種聯繫。筆者沒有答案,因為筆者不生活在內
地,更不熟悉內地的年輕人。只是有一個問號:這裡面,牽涉到一個理想的元素嗎?

另外一個經歷,是年初途徑阿姆斯特丹的時候,抽空參觀了梵高的紀念館。才知
道梵高初期不想跟隨當時的畫風,擺脫傳統的桎梏,熱衷於描繪農村平民的生活。結
果難以立足。終於輾轉創出了後印象派的畫風。但是他一生潦倒,最後進入精神病院,
最後吞槍自殺。精神病院期間,反而到達了他藝術的高峰。要不是他弟婦的熱心籌劃,
他的許多畫作也許就永遠不見天日。梵高去世的時候,才 37 歲。

有無理想有何分別?
以上好像都是悲觀的故事。那不是筆者的原意。只不過想:後人尊敬的理想,並

不一定在世的時候就能實現。

2

在古巴的時候,剛好看到馬雲為香港的青年設立創業的獎金。最近又看到大學裡
面請來了幾位在商界非常成功的人士,講述實現夢想之途;座無虛席,反應踴躍。這
倒是在世的時候能夠實現的理想。

我們現在知道,人的思想是各各不一樣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統一思想”,事
實證明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即使是用盡方法,強制灌輸,不同的人,仍然會有不同的
想法。要年輕人都有同樣的理想,已經成為了歷史。

那麼,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年輕人是否應該有理想?現實一點,有理想與沒有
理想,那個人是否會不一樣?於是有朋友又會問:“那你要他有什麼樣的理想?”理想
不是我們給的,也不是我們可以為年輕人製造的。這是筆者暫時唯一比較成熟的看法。

其他,是真正的還沒有答案,並非賣關子。提出問題而沒有答案,也算是評論吧!

3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