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844-19-soh, 2021-12-13 21:52:14

SOH SHI EN_BCNB1084_TUGASAN 2(制作电子书)

曹刿论战

1 ——— 左丘明介绍 1
2 ——— 社会背景 2
3 ——— 原文 3
4 ——— 注释 4-5
5 ——— 译文 6-7
6 ——— 人物介绍及形象描述 8-9
7 ——— 思路 10-11
8 ——— 意旨 12-14
9 ——— 表现手法 15-24
10 ——— 赏析 25-26
11 ——— 名家点评 27
12 ——— 总结 28
13 ——— 资料来源 29

i

左丘明 ❏ 华夏人
❏ 生于前502年,死于前

422年
❏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

曾任楚国的左史官,
故在姓前添“左”字,
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
世称“左丘明”,后
为鲁国太史
❏ 著名史家、学者与思
想家,著有《春秋左
氏传》、《国语》等
❏ 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1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于春秋初期-鲁庄公10年
(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之间以少胜多,以弱制
强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齐鲁长勺之战”。此
战发生是因齐国把鲁国曾帮助公子与他争夺位子为借口
而攻打鲁国。当时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时代。
齐国与鲁国都是当时重要的诸侯国,所以在那动荡的情
况下难免都会发生各种矛盾以致相互攻伐逐渐发生。这
场战争促成了齐国争霸斗争史上少有的挫折及鲁国长期
争斗的一次罕见的胜利。此外,当时也正处于奴隶社会
走向解体,封建社会尚未确立的时期。整个社会都处于
“礼坏乐崩”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也已经成了普遍的现象。

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
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
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3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间(jiàn):参与。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

人”。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

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

,使人信服。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4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

内的事。属,种类。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

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fú),放在句首

,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

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
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靡(mǐ):倒下。

5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
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
“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
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
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
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
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
“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
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
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
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
“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
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
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
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6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
“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
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
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
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
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
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
击他们。”

7

曹刿 曹刿,一作曹翙。生卒年
不详,春秋时鲁国(今山东菏
泽市定陶区)人,曹刿是周文
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著
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
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
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
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他
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
的作战指挥才能。另外,曹刿
关心国事,谋虑深远。他能在
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
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有为国
效劳,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
总之,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
和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
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

8

鲁庄公 鲁庄公(前706年―前662
年),姬姓,名同,为春秋诸
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他是
鲁桓公的儿子并承袭鲁桓公
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公元
前693年-前662年)。他的特
点是“鄙”和无“远谋”,
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不
高高在上并接受曹刿的意见
尽管他只是个平民。他尽职
尽责为百姓排忧解难,永不
气馁。他也不耻下问,认真
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
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
道,学习战争经验。如果没
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
这位有志有才的人也得不到
施展。统率弱鲁战胜强齐也
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
强的光辉范例所以鲁庄公也
能应算一个英雄。

9

战前 ❏ 鲁庄公将战
❏ 曹刿请求参与作



❏ 分析鲁庄公的实


曹刿论战 战时 ❏ 曹刿给予指示
❏ 曹刿分析当前

战况

战后 ❏ 鲁国战胜齐国
❏ 分析取胜原因
- 善于观察

- 冷静思考

10

第一段是关于战前的准备。鲁庄公即将迎战。
曹刿听闻后便来召见鲁庄公,要求一同迎战,但
这便受到其他乡人的冷嘲热讽因为他们认为曹刿
没有这个能力。这一段也分析了鲁庄公的能力以
便能断定他是否可以打赢这场战局。最后,鲁庄
公说自己会尽心尽力的处理好每个案件,曹刿才
说可以凭借这去打一仗。

第二段是关于战中的情况。曹刿当时扮演的
角色是缺一不可的。他仔细分析当时的战况并给
予稳妥的指示而鲁庄公则是会倾听所给予的意见
并相信曹刿。

第三段是关于战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鲁国
战胜齐国后,曹刿一一分析当时所做的决定那就
是善于观察及冷静思考以致战局可以获胜。

11

有远谋

战前分析 观察敌队 把握时机
制胜条件

“取信于民” ❖ 车轮碾压的痕迹 击鼓三次后
❖ 远望齐军队形

尽职于民 确认齐军 敌军士气耗尽
可以一战 溃不成军

12

《曹刿论战》是记录了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
战争,那就是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齐国与鲁国之间
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争。当时曹刿为了拯
救鲁国以免被齐国打败而要求了一同参战并且对此出
谋划策。他这一个举动也展现了他的爱国精神,愿意
为了国家而牺牲。此外,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争
更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当时存在改革,争霸战争及礼
乐崩坏,所以如果当时没有曹刿的出现想必鲁国必定
不保。

虽然这整篇以论战来当背景材料但所带要出的意
旨便是有远谋。从整篇文章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曹刿
是个有远谋的人。他对于这场战争做出了许多付出,
否则鲁国难以在当时那动荡不安的时代存活下去。此
外,从当时那混乱的社会才可以带出有远谋是那么的
重要。一个有远谋的人才可以带领一个国家与敌军抗
斗,使得它不会因此而没落。

曹刿有远谋的形象共体现在了三个方面。第一就
是战前分析制胜条件。他分析出了“取信于民”的战
略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才可以使得百姓能够心甘
情愿地为国家付出。此外,当时奴隶社会正走向解体,
想必如果没有这个思想,人民会难以服从指示并间接
影响战局。当取得了人民的信任也可以避免国家内部
的纠纷因为当时礼乐制度已崩坏,国家秩序已大受影
响所以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一来必
会影响战局的胜与败。由此可见,拥有这一方面才可
以一战。

13

此外,体现了曹刿有远谋的第二方面便是观察敌
对。曹刿善于观察车轮碾压的痕迹及远望齐军的队形
以免上了齐军的当。当时齐国是属于强大的国家,曾
成功攻伐过数个国家,如果没有分析清楚,鲁国必定
会溃不成军。齐国在这场战争的前一年也曾在乾时之
战打败过鲁国以致鲁国对此引以为戒,更加小心。

最后,曹刿也善于把握时机。他在齐军队伍击鼓
三次后才出击因为这时敌军士气已经耗尽,这便是一
个可以战胜齐国的机会。当时齐军的军马是多不胜数
的,如果没有以“谋”来对抗,想必是难以战胜的。
以上这几方面便展现出了曹刿卓越的政治头脑及卓越
的军事才能,最终才使得此战可以取胜。

14

对比手法 结构严谨,
前后照应

运用对话, 善于描
文字精简 写人物

15

对比手法
作战策略

曹刿 鲁庄公

❏ 善于分析 ❏ 做事冲动
❏ 冷静思考 ❏ 没有远见
❏ 静观其变
例子:
例子: 击鼓进军后,下令
仔细查看齐军车轮 驾车马追逐齐军
碾出的痕迹及远望
齐军的队形

16

对比手法
对国家大事的想法

曹刿 乡人

关心 无能为力

❏ 毛遂自 ❏ 热衷维 质疑曹刿,认
荐参与 护其国 为百姓无法给
予有效的方案
战斗

17

《曹刿论战》中运用了两个对比手法。第一是对
比曹刿与鲁庄公,第二则是对比曹刿与乡人。

在作战策略方面,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对比是非
常鲜明的。曹刿善于分析战况,冷静思考及静观其变。
他会分析好战况后才给出一个指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
牺牲而导致战局失败。例如,曹刿会仔细查看齐军车
轮碾出的痕迹及远望齐军的队形在还没进攻前。而鲁
庄公则是一个做事冲动及没有远见的人。他不善于分
析战局,只是一味地想着要赢得战局。例如,在击鼓
进军后,他立马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虽然那时候不
是一个准确的时机但他还是冲动地给出这个指示。这
不是一个准确的时机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仔细了解敌方
是否真的慌乱而逃或者只是设下埋伏。

对国家大事的想法方面,曹刿与乡人之间也产生
了对比。曹刿对于国家大事非常上心虽然他只是一个
普通的老百姓。这可以从第一段中他毛遂自荐参与战
斗虽然他未曾参与过这些战局。这也证明了他是一个
非常热衷于维护国家的人。他的战略才使得鲁国这个
弱国可以战胜齐国这个强国。乡人则是认为自己对这
些事情的发生无能为力,认为军官无法解决的事情,
自己更加不可能给予有效方案来解决它。

18

运用对话,
文字精简

战前准备 战役经过 战后

❖ 曹刿与 ❖ 曹刿两次 ❖ “公问其
鲁庄公 说的“未 故”引出
三次对 可”、 曹刿对战
话 “可矣” 争的一大
段议论

❖ 揭示鲁庄 ❖ 表现了曹 ❖ 表现出曹
公昏庸无 刿成竹在 刿的可贵
知,曹刿 胸、待机 的军事见
深谋远虑 而动的思 解
想性格

19

《曹刿论战》中运用了对话及所用的文字也非常精
简。

在战前准备时曹刿与鲁庄公共有三次对话。从那三
次对话中揭示出了鲁庄公的昏庸无知及曹刿的深谋远虑。
曹刿从鲁庄公的回答中分析出了他对人民尽心尽力及尽
所能完成自己的责任而有资格可以去打这一仗。

在战役经过时,曹刿两次所说的“未可”、“可矣”
不但只是展现了运用对话,所有的文字也甚是精简。他
只用了两个字但却可以让别人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从这两次所说的话也表现出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
的思想性格。

在战后,“公问其故”引出了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
议论,他向鲁庄公分析了所有他所做的决定及举动。从
这表现出了曹刿可贵的军事见解以致战局可以获胜。

20

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
得清清楚楚

❖ 第一段:战前讨论
❖ 第二段:战时经过
❖ 第三段:战后总结

结构严谨, 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自然
前后照应
❖ “战则请从”与“公与之乘”
❖ “遂逐齐师”与“既克”

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

❖ “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
❖ “故逐之”与“遂逐齐师”

21

《曹刿论战》的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这篇的开始、
发展、高潮及结局记述非常清楚明了。第一段是战前讨
论;第二段是战时经过;第三段是战后总结。段落分配
恰当,让人一看便明了。

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那就是第一段的结尾
“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
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
都环环相扣,这使得整篇文章看起来浑然一体。

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例如,第二段的“下
视其辙”与第三段的“吾视其辙乱”互相照应。第二段
说了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而第三段讲了车轮碾
压的痕迹。从这可以看得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为接
下来做铺垫。第二个例子则是“故逐之”与“遂逐齐
师”。第二段写了于是追击齐军,第三段则写了所以决
定追击他们。这两个之间是互相照应的,第三段是为第
二段加以补充及解释为何当时要追击齐军。以上这些都
展现了前后照应,相辅相成的作用。

22

善于塑造人物形象

“刿曰:“未可。”下 “公曰:“小大之
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狱,虽不能察,必
曰:“可矣。”遂逐齐 以情。”
师。”

曹刿拥有 曹刿睿智 鲁庄公尽责
大将之风

沉稳及果断 观察及分 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
在做出决定 析当时战
的时候 况

战局胜利的关键

23

《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就
由“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这一段来看,作者塑造了
曹刿是个有大将风度及睿智的人。他在做出决定的
时候非常沉稳及果断。例如,曹刿在说现在还不可
以追击齐军时没有摇摆不定而是直接给出“未可”。
此外,当他给出指示时,其余的人,包括鲁庄公都
没有反驳他而是服从。从这也能看出他是一个有大
将风度的人。曹刿也展现了睿智的一面,那就是观
察及分析当时的战况。他往下观察车轮碾压过的痕
迹及往上观察齐军的队形。这两个方面便是当时可
以取得胜利的关键。

此外,“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这塑造了鲁庄公尽责的人物形象。他虽然没
有办法每一件事情都了解得清清楚楚但一定会合情
合理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他这一举动便能让人
民信任于他,最终使得战局可以因此而胜利。

24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
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了曹刿的请见及论战交代的背景。作者通过曹刿
及“乡人”之间的对话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
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
一方面则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
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通过鲁庄公的
回答,曹刿认为只有最后一个那就是察狱以情是重要的因为战争
的胜负是决定于“取信于民”。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
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
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此外,乡人所表现出了对
“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及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改变局势而曹
刿则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
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
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后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
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并写得非常简略。这便展现
了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当时不能多发议论。“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
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
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
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曹刿的回答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那就是在关键时
刻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此外,这也论
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那就是亲自察看敌情才乘胜追击以取得胜利。

25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
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
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
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
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
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
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
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
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
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
强的目的。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
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
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作者曹刿的赞美都含蓄地描写之中。文
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来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
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26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
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
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
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
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毛泽东

在春秋战争礼义的背景下
看“曹刿论战”,会发现“曹
刿论战”的实质,是曹刿玩弄
春秋战争的礼义规则。可以说,
曹刿是个破坏规则的人,曹刿
论战很不文明。从春秋时期的
战争规则看,齐军严守当时的
军礼,曹刿获胜是占了齐军守
礼守信的便宜。另外,虽然鲁
国赢了长勺之战,胜了这一仗,
但不仅伤害了当时的春秋礼义
文明,也伤害了当时鲁国的道
义势能。从长远看,也削弱了
鲁国的国家动员组织能力。

——杨鹏

27

《曹刿论战》是一篇出自于《左传·庄公十年》的
名篇并被收入在《古文观止》内。这整篇都是围绕着
曹刿对于战争的论述并带出曹刿的性格。他对于国家
大事的上心是我们现代任何人都必须学习的榜样,只
有这样才可以使得我们的国家变得兴旺、富强。虽然
鲁国只是一个小国但在曹刿英明作战方案的带领下却
能以少胜多,打败齐国。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
困难为列,我们应该学习曹刿的精神,那就是勇敢面
对及想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逃避问题。逃避永远
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此外,我
们应该对自己有自信,就像曹刿敢于毛遂自荐来参与
此战,虽然他只是一位普通百姓。如果当时他没有做
出这一举动,想必鲁国的胜利必然是渺茫的。所以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特别
是职场小白。如果我们自己都认为没有办法胜任此工
作,那别人怎么还会相信你呢?那我们被社会淘汰的
机率也会大大增加的。最后,《曹刿论战》这篇文章
确实对我们带出很多的启发,所以我们必须要善待此
作品以便可以流传千日。

28

王殿梅(2018)。“鄙者“还是“智者”——《曹
刿论战》人物形象辩论。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4,80。

古诗文网。(n.d.)。曹刿论战。
https://so.gushiwen.cn/shiwenv_0c4d9d86a
850.aspx

百科通俗版。(n.d.)。曹刿论战。
http://m.zwbk.org/lemma/92470

陈宇航。(2020年11月4日)。曹刿论战写作特点。
初三网。
http://m.chusan.com/zhongkao/116415.html

黄翀(2019)。曹刿论战。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
11,37-42。

29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