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霹雳怡保培南独立中学 SM POI LAM (SUWA) IPOH 2024 年上半年大考 华文 试卷(二) 日期 : 15-03-2024(星期五) 时间 : 1245-1500 (135 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高二毅、勤、和、敏、善、礼 考生须知 (一)本试卷包括: 甲组:现代文(70%) 乙组:古代诗文(30%) (二)考生须于规定的 135 分钟内完成试卷二。 (三)不须抄题,惟须注明题目号数,并作答于单线纸上。 (四)所有答案,均须加标点符号。 (五)只可用蓝色、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字迹不得过于潦草。(六)本试卷共印八面。 出题老师: …………………… (郭书麟) 检阅者:……………………(刘美仪) 未经正式宣布 不得翻开内页
2 注意: 1. 本试卷分为甲、乙两组,必须全部作答。 2. 不必抄题,惟须注明题目号数。 甲组 现代文 [70%] 第 1 题 根据下面的文章,概述老人赠砚与林县长拒收的前因后果。答案字数不可超过140 字。文后须注明确实的字数。 马回头村距县城 85 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多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古玩收藏家,皆慕名赏砚。赏者皆睹砚惊叹,不惜出高价要买砚,但恒运老人执意不肯出手。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脱离贫穷,这里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心里暗藏赠砚答谢林县长的念头。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见是林县长,喜出望外,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一寸有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见到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其花纹怎样?石眼如何?林县长略一思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3 老人听罢,确信林县长是识砚爱砚之人,连声赞叹。接着说,我遵从先祖的遗嘱,见到为官清正爱民,又精通砚器的官,就把砚赠送给他。说完,双手托砚,请林县长手下。县长听了双眸湿润,情似波澜。感动地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可听过包青天包拯丢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爱惜砚的珍贵,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惟有此砚得以保全,重见光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的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来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来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传给来访者,岂不更有意义吗? 老人再三要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这样的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 (郑洪杰《端州遗砚》,有改动)[20%]第 2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4 “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无辜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按键。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 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 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 60 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 10 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钱吗?”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西…… (《2017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拾荒》,略有改动)(一)王婆婆为何会“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4%](二)上述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4%]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
5 (三)从王婆婆的行事中,可看出她具有什么品质? [4%](四)你怎么看待“王婆婆的儿子儿媳想要用爱心款项来买房”这件事?[4%](五)对于是否应该收养弃婴一事,王婆婆与儿子儿媳抱有不同的看法。试写出你比较认同谁的看法?写出其原因。 [5%](六)写出上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效果。[4%]第 3 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 174 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地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池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可一看到孩子那无辜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6 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特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口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二)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三)本文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整?请加以说明。 [5%](四)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得上“不以自我为中心”?[6%](五)每个人都会有“自我为中心”的时候。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自我为中心”的一件事,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应该怎样做。 [5%]
7 乙组 古代诗文 [30%] 第 4 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二)文章开头的“鱼”与“熊掌”比喻什么?要说明什么道理?[6%](三)除了比喻论证,作者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试写出其中一项,并说明其论证了什么道理。 [5%](四)“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贤者能勿丧耳”?[6%]第 5 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1 瓜田○2 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8 注释: ○1 星星鬓影:两鬓斑白。 ○2 瓜田:比喻弃官归隐。 (一) 诗人早年过着怎样的生活?对这种生活,他有何感受?[3%](二) 根据上面的诗句,诗人对追求功名有怎样的体会? [4%](三) 你认为“功名高”和“功名低”如何带给人烦恼? [3%]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