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g-38145667, 2021-08-04 23:15:08

F4-5.2《蒹葭》

F4-5.2《蒹葭》

中四第五单元

《诗经》简介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
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

 《诗经》中收录的诗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 《诗经》作品形式多样化,是中国韵文的源头,

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 《诗经》内容多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
生百科全书。

《诗经》简介

 “风” 周代各地方的民歌民谣,也称十五国风。
大部分是民歌,小部分是贵族作品,共160篇。

 “雅” 分为“小雅”和“大雅”, 共105篇。“大
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
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
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祖先,
祈祷赞颂神明。

《诗经》简介

 《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 “赋”: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常

用排比修辞手法。
 “比”: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 “兴”: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A) 题解

《秦风·蒹葭》是选自《诗经》中的一首情
诗,内容写主人公努力不懈地追寻意中人,可是
“伊人”却仿佛被流水环绕,可望而不可即,使其
倍感惆怅与苦闷。诗歌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
人的爱慕与思念之情。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
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
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初读《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朗诵视频

二《蒹葭》

蒹葭⑴苍苍⑵, (B) 生字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⑶, 1 蒹葭(jiānjiā):芦苇。蒹,没长穗
在水一方。 的芦苇。葭,初生
溯洄⑷从⑸之, 的芦苇。
道阻⑹且长。
溯游⑺从之, 2 苍苍: 茂盛的样子。
宛在水中央。
3 伊人: 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
象。

4 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洄,水
流回旋。

5 从: 追寻。

6 阻: 艰险。

7 溯游: 顺流而下。

二《蒹葭》

蒹葭苍苍, • 白露: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 “白露为霜”点明在一个深秋的
在水一方。 凌晨,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
露水凝成霜花的当儿,主人公已
在追寻那思慕的伊人。

溯洄从之, 作者以深秋之景起兴,既点出时节,
道阻且长。 又可衬托诗中的伊人。接着由景引
溯游从之, 出怀人:“所怀念的意中人,就在
宛在水中央。 河的那一边吧!”借此衬托出主人
公迷惘、感伤的心境。

二《蒹葭》

蒹葭苍苍, • “溯洄”“溯游”点出主人公一
白露为霜。 时逆流而上,一时顺流而下地苦
所谓伊人, 苦追寻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 “道阻且长”指出主人公追寻伊
道阻且长。 人的过程,面对重重阻碍。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宛”字点出伊人似梦似幻,可
望而不可即,深化主人公的惆怅
之情。

这四句点出主人公一番艰劳的上下
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依
旧无法接近。

二《蒹葭》

蒹葭苍苍, • “溯洄”“溯游”“道阻且
白露为霜。 长”“宛在水中央” 是反覆追寻
所谓伊人, 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主
在水一方。 人公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
见却依然遥不可及。

溯洄从之, 第一章主要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
道阻且长。 伊人正姗姗而来,主人公且行且望,
溯游从之, 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
宛在水中央。 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二《蒹葭》

蒹葭萋萋⑻, (B) 生字词
白露未晞⑼。
所谓伊人, 8 萋萋: 同“凄凄”,茂盛的
在水之湄⑽。 意思。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⑾。 9 晞(xī): 干。
溯游从之, 10 湄(méi):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

也就是岸边。
11 跻(jī): 高。
12 坻(chí):水中的小高地。

宛在水中坻⑿。

二《蒹葭》

蒹葭萋萋, 第二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
白露未晞。 成,这种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
所谓伊人, 用的手法。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 第一章用了“苍苍、霜、方、长、
道阻且跻。 央” ,第二章改用“萋萋、晞、
湄、跻、坻”,这种改动也造成
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二《蒹葭》

蒹葭采采⒀, (B) 生字词
白露未已⒁。
所谓伊人, 13 采采: 茂盛鲜明的样子。
在水之涘⒂。
溯洄从之, 14 已: 止,干。
道阻且右⒃。
溯游从之, 15 涘(si): 水边。

16 右: 弯曲,迂回,形容道
路曲折迂回。

17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比
坻稍大。

宛在水中沚⒄。

二《蒹葭》

蒹葭采采, • 第一章用了“苍苍、霜、方、长、
白露未已。 央” ,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第二章改用“萋萋、晞、湄、跻、
溯洄从之, 坻”,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第三章则用“采采、已、涘、右、
宛在水中沚。 沚”,

这种文字略加改动的做法形成各
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
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
复推进。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
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
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
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
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时间从清早推移到午前,
依然含情脉脉地想着、想着,他的意中人总是可望而不可
即,可求而无法求。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点明伊人一会儿在
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
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是“可见而不可求,
可望而不可即”的,加深主人公对伊人渴慕的程度。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了追寻
伊人的道路险阻曲折,但是主人公并没有放弃,而是为了
梦想而上下追寻,不怕艰难险阻,突显了理想爱情虽然美
丽、可追求,但是艰辛。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点出主人公跟那姑娘并
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
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
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诗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
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二《蒹葭》内容结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反伊

伊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复人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咏难
叹求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蒹葭》内容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托物起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作用:蒹苍露白
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渲染凄清的环境气氛。
 烘托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 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二《蒹葭》内容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人(每章第三及四句):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作用:
 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
 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二《蒹葭》内容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人(每章第五到八句):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用:
 写道路的险阻曲折,
 表现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C)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讲析视频

(D) 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这是首产生于秦地的诗,“蒹葭”就是芦苇。这首诗
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孩,表现可望而不可即
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是爱情诗,但是无论
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D) 赏析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
清晰地看到主人公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
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
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
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
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
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
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
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
更浓郁。

(D) 赏析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
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
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
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
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
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
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
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
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
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

(D) 赏析

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
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
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
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
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
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
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
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
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蒹葭》的美

(一) 含蓄美

1 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
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
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 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
晰感知。

3 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
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蒹葭》的美

(二) 意境美

1 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
分。

2 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
情浑然一体。

3 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
境界相互映衬。

4 “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
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蒹葭》的美
(三) 朦胧美

1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
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

2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
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
飘渺之感。

《蒹葭》吟唱视频

(E) 研讨与拓展

(E) 研讨与拓展

1 诵读《蒹葭》,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
的内涵和意境,并与同学分享。

2 诗歌一什么季节和时间作为背景?

3 诗歌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 从主人公追寻意中人的举动来看,他是个怎样的
人?

5 “苍苍”“萋萋”“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
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E) 研讨与拓展

6 诗中“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和“宛在水中央”
象征什么?

7 诗歌的三节结构相同,采用反复吟唱的方法。诗
的第二和第三节只更换了几个词,内容和第一节
基本相同。以上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写出你的
看法。

8 发挥创意,将《蒹葭》改写成一篇文章,字数不
少于150。

(E) 研讨与拓展

参考答案

(E) 研讨与拓展

1 诵读《蒹葭》,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
的内涵和意境,并与同学分享。


2 诗歌一什么季节和时间作为背景?
诗歌以深秋清晨为时间背景。

3 诗歌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冷寂、萧索、
凄凉的晚秋画面。

(E) 研讨与拓展

4 从主人公追寻意中人的举动来看,他是个怎样的
人?
主人公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
逆流而上去追寻意中人,可见他是个不怕艰难险
阻,勇于追求爱情,对感情执着专一的人。

5 “苍苍”“萋萋”“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
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
及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
优美。

(E) 研讨与拓展

6 诗中“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和“宛在水中央”
象征什么?
这些词语象征反复追寻的艰难和希望渺茫。

7 诗歌的三节结构相同,采用反复吟唱的方法。诗
的第二和第三节只更换了几个词,内容和第一节
基本相同。以上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写出你的
看法。
这种表现手法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
了韵律的悠扬和谐,层层深入地抒发了主人公
“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慕与思念。

(F) 延伸练习

(F) 延伸练习

1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试写出自《蒹葭》的成语?

3 这首诗一唱三叹,叙写“溯洄从之”的艰险的诗
句有哪几句?

4 这首诗歌运用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5 这首诗抒发怎样的感情?

6 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F) 延伸练习

参考答案

(F) 延伸练习

1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诗中的意象有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
等,它们渲染了一种萧瑟清冷的气氛,为主人公
的活动和心情奠定了基础。

2 试写出自《蒹葭》的成语?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

3 这首诗一唱三叹,叙写“溯洄从之”的艰险的诗
句有哪几句?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F) 延伸练习

4 这首诗歌运用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萧瑟、凄清的秋景画面。

5 这首诗抒发怎样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相思之苦。

6 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
奏鲜明,韵律优美,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渐
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谢谢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