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只有八岁》
李家同
李家同 (1939- )
1961年“国立”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毕
业,服役后即赴美留学。于1963年自美国
柏克莱加州大学取得电机系硕士,1967年
于该校取得电机及计算器系博士。台湾资
讯学者及作家,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代校长、
静宜大学以及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校长、国
立暨南国际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及资讯管理
学系教授。
题解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书写一个只有
八岁的男孩因为战乱而家破人亡,颠沛
流离。他最终因饥饿而难逃死亡,甚至
成为秃鹫的盘中餐。文章道尽因战乱而
导致的饥荒带给无辜百姓的巨大痛苦,
并呼吁和平。
我是卢安达的一个小孩,我只有八岁。
我们卢安达不是个有钱的国家,可是我运气很好,
过去一直过得很愉快。爸爸是位小学老师,我就在这
所小学念书,放了学,我们小孩子都在家附近的田野
玩。家附近有树林,也有一条河。我大概五岁起就会
游泳了,在我们这些小孩子中,我不仅游得最好,也
跑得最快。
点出“我”与一般小孩一样,过
着幸福的生活---为下文作铺垫,
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强烈的对比。
因为是乡下,我们附近有不少的动物,我最
喜欢看的是秃鹫,牠们飞的姿态真够优雅。可是
我也很怕秃鹫,因为牠们常常俯冲下来抓小动物,
有一次,有一只小山猫被一只大秃鹫活活抓走。
作者描写“我”对秃鹫既
喜欢又害怕的复杂感情,
为下文作伏笔。
有一次我问妈妈,「妈妈,秃鹫会不会把小孩抓走?」
妈妈说:「傻孩子,小孩子旁总有大人在旁边的,秃鹫不敢
抓小孩,因为牠们知道大人一定会保护小孩子的。」
我懂了,所以我永远不敢离开家太远,我怕秃鹫把我抓走。
今年,我开始读报了,看到报上名人的照片,我老是想,
有一天我的照片能上报多好。
我的亲戚朋友们都说我是个漂亮小孩,也许有一天我会
像迈克杰克逊一样地有名,报上常常登我的照片。
“我” 希望有机会上报
-----又一个伏笔。
三星期前,爸爸忽然告诉我们,我们的总统遇难了,
他认为事态严重,因为有心政客可能乘机将事情越搞越
糟。
有一天,爸爸在吃晚饭的时候,告诉我和妈妈,国
家随时可能有内乱,万一如此,我们要赶快逃离卢安达,
到萨伊去。他叫妈妈准备洮南市腰带的衣物。
就在那天晚上,一群不知道那儿来的士兵进入了我们
的村子,我睡着了,什麽都不知道,第二天早上才知道
村子里所有的男人都被打死了,爸爸也不例外。
妈妈居然还有能力将爸爸埋葬了,当天下午我们开始
流亡。现在回想起来,妈妈平时是一位很软弱的人,这次
忽然显得非常刚强,惟一的理由是因为她要将我送到安全
地带去。妈妈在路上,一再地叮咛我,有人非常恨我们,
因此如果发现有坏人来了,可能来不及跑,可是我是小孩
子,跑得飞快,一定要拚老命地逃走。妈妈也一再叫我找
一棵树,或者一块大石头,以便躲起来,让坏人看不到。
妈妈在危难时,为了保护孩子,
一瞬间从“软弱”变得“刚
强”,凸显了母爱的伟大。
就在逃亡的第二天,坏人来了,妈妈叫我赶快逃,她
自己反而不走,我找到了一棵大树,躲在树後面,可是我
看到了那些坏人杀人的整个过程。妈妈当然也死了,这批
士兵没有留一个人,不像上次,上次他们只杀男人,这次
没有一个人能逃过。
士兵走了以後,我才回去看我的妈妈。看到妈妈死了,
我大哭了起来,因为天快暗了,我怎麽办?我只有八岁!
有力地刻画“我”
在当下的绝望。
亏得还有一个大哥哥也活着,我猜他大概有十
几岁,是个又高又壮的年轻人,刚才他一定也躲了
起来,他看我好可怜,来拉我走,他说我们一定要
赶快走,找到另一个逃亡的团体,人不能落了单。
(人或动物)与群体失去联系而落得孤单一个
我和这位大哥哥相依为命,也找到了一批逃亡
的人,好几次有救济团体给我们东西吃,虽然很少,
可是都亏得这位大哥哥,替我弄到食物吃,如果不
是他的话,我早就饿死了,因为小孩子是很难拿到
食物的。
深刻地描绘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百般无奈及巨大痛苦。
由於我们都大半处於饥饿状态,我们都越来越瘦,这
位大哥哥也不是壮汉了。有一天,他说他要去一条河边喝
水,我告诉他最好忍一下,因为河里都有过死尸,他说他
渴得吃不消,一定要去冒一下险。
当天大哥哥就大吐特吐起来,而且虚弱得走不动了。
他要休息,然後劝我不要管他,和其他大人一起继续得逃
亡。
这次我坚决不肯,决定陪他,他到後来连跟我吵的力
气都没了。我偷偷地摸了他的额头,发现他额头好烫。
大哥哥昏睡以後,我也睡着了。等我醒过来,我知道
他已永远的离开我了。
与第三段前后呼应。
我和大哥哥说了再见以後,走回了大路,不知道什么原因,
我从此没有看到流亡的难民,我只有一片面包,二天内,我只
吃了这一片面包,我已越来越走不动了。
就在这时候,我发现一头大秃鹫在跟着我,它原来在天上飞,
後来发现我越走越慢,索性飞到了地面,我走它也走,我停它
也停。
虽然没有见到任何逃亡潮,却看到了一部吉普车开过来,
我高兴极了,以为他们会救我一命,可是吉普车没有停,我心
里难过到了极点。
在绝望的时候,以为出现一线希望,
结果换来的竟是“加倍的绝望。”
吉普车开过去以後,忽然停了下来,车上有人走
下来,我的希望又来了。可是那位先生并没有来救
我,他拿起一架配有望远镜头的照相机对着我拍照,
当时那位大秃鹫站在我附近。照完以後,吉普车又
走了。
我这才想起这位先生一定是一位记者,他要赶回
去,使全世界报纸都会登到这一照片,秃鹫在等着
小孩过世。明天早上,你们在吃丰盛早饭的时候,
就会在报纸上看到我的照片,我不是很希望能上报
吗?这次果真如了愿。 与第七段前后呼应。“我”
真的如愿以偿了吗?
你们看到的是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小孩,已经不能动了。
可是我过去曾是个快乐、漂亮而又强壮的小男孩,我曾经
也有父母亲随时陪在我的身旁,使秃鹫不敢接近我。我曾
经全身充满了精力,每天在河里游泳。
现在,我只有一个愿望,在秃鹫来啄我的时候,我已
不会感到痛。
描写得很平淡、很卑微的愿望,却
能给读者带来震撼力,引起人们反
思和平的重要。
• “我只有八岁”这篇文章是李家同先生在看到上
面这张照片后所写下。
➢ 这张照片是凯文卡特,赢得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
的作品。
➢ 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
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 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打听
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以新闻专业者的
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
➢ 在他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卡特自杀身亡。道德良心上
的遣责,可能是卡特无奈结束生命的原因之一吧?
➢ 在我们周遭,正有无数这样的图像在形成、在发生,你我是否也仅止于
按下人生镜头的快门,然后,漠然地擦肩而过?
• 后记:李家同先生曾说:“我们的日子安逸得如同
生活在一堵高墙里,墙内的世界是美好的,墙外的
世界我们看不见,纵使看得见,也可以假装它是美
好的,面对身边乃至于世界各地不幸的人们,大多
数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吝于伸出援
手的旁观者。”
• 但愿李家同先生的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自省和深
思的机会。
29岁的女摄影师尼吕
费·德米尔拍下了叙利亚
3岁男童伏尸海滩的照片。
崇尚和平
战争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