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ords you are searching are inside this book. To get more targeted content, please make full-text search by clicking here.
Discover the bes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and content resources in AnyFlip Document Base.
Search
Published by , 2015-09-08 22:20:30

OT參考架構大補帖

OT參考架構大補帖

3.0 縫 拿起線用隨機方式穿線。

3.2 至少把針穿入皮革片的一個洞中

在少於兩次示範的情況下完成三個平縫(如果在改用LACL前用ACL示範過
3.4

一次,就可以接受有三次示範的情形)

3.6 沒有跳過洞,至少在一個正確的洞完成繞縫。

在有提示的情況下,不能發現背後扭轉或交叉的錯誤。不能辨認也不關心
3.8

平縫的錯誤。可能會持續縫到沒有洞為止,然後問:「我做完了嗎?」

Level 在意識到之後,可以發現背後扭轉或交叉的錯誤。不能嚐試更正扭轉或交

4.0 叉的錯誤,可以在察覺到之後更正平縫在背後的錯誤。

藉由重做最後的穿線更正扭轉錯誤。線在洞裡的情況下無法解開扭轉。可

以更正在背後的交叉錯誤。

4.2
繞 點 重複繞縫,或在繞縫之後的第二步驟做不相關的嘗試。不能從一或

縫 纏 兩次示範中得到幫助。



可以不用把線推出就解開一個繞縫的扭轉。在完成三個縫之後停止工作,

或是如果他們樂在其中的話,即使他們說他們知道應該要停止了,還是會

繼續縫。
4.4

點 由前往後穿過洞(就做繞縫一樣),但是下個步驟從背後將針穿入繩

纏 環中(繩在環下,沒有繞過環),或由前往後穿過洞,但是由後往前

縫 穿過環或用其他方式完成。不能從一或兩次示範中得到幫助。

把針穿過環時不能固定用左手或右手做,從一或兩次示範中得到很
4.6

少幫助或幾乎沒有幫助。

點 需 繩子沒有依序(先洞再環)拉緊;受測者只是把針穿過。可能會,也

4.8 纏 示 可能不會發現錯誤。從一或兩次示範中得到很少幫助或幾乎沒有幫

縫 範 助。

Level 在穿線的過程中、拉緊後,或在依序拉緊的過程中更正方向的錯誤,

5.0 但是不能重複解決問題。縫的外觀在第二次示範之後改善,但仍存

51 
 

有錯誤。

在穿線和拉緊的過程中更正方向性錯誤,在第二次示範之後依序將
5.2

線拉緊(即,雖然可能還是有點鬆,但是可以依序把線拉緊)。

5.4 在一次的示範之後,受測者就可以更正皮革線的方向錯誤。

不 可以不需示範完成三個點纏縫,但是需要提示更正(口語或指出錯誤
5.6 點

用 的地方)


示 使用觀察或試誤的方式,不需示範或口語提示完成三個點纏縫。
5.8 縫



認知失能參考架構各階層活動的選擇:

認知階層 活動 感覺/刺激 治療師活 指導方式 工作環境
訊息來源 動的選擇
項目

持續

時間

階層一: 數秒 潛意識的 提供病患 示範、口語引 愈少刺激愈
自動的動作 鐘 熟悉的食 導,但病患手有 好
物及飲料 反應

階層二: 數分 本體的 熟悉、重複 開放空間,
姿勢的動作 鐘 性 高 的 粗 肢體上的引導 避免吵雜
動作

階層三: 30分 觸覺 單一病患 可依示範而完 無障礙物,
操作的動作 鐘 熟悉之重 成熟悉的動作 讓病患單獨
複性活動 做

階層四: 1小時 視覺線索 簡單、容易 示範、簡單的口 讓同樣問題
有目的的動作 的刺激,特 完成,重複 語,病患可模仿 的病患一起
別是聲、光 性的工作 工作
的刺激

52 
 

階層五: >1小 自發性、相 多個步驟 示範數個動 不同刺激可
探索的動作 時 關的探索 的工作(新 作,可使用完整 存在工作環
鮮的工作) 的句子做口語 境中
引導

任何病患

階層六: >1小 利 用 象 徵 想做、具挑 不,可由病患自
計畫的動作 沒有限制

時 性的線索 戰 性 的 活 行操作



對階層5和6的病患因較少或無認知障礙,主要是增進社交、溝通及行為上的功能

53 
 

人類職能模式
The Model of Human
Occupational (MOHO)

54 
 

FOUCUS

1. Kielhofner and his colleagues published MOHO
2. 人類成就+日常職能=人類職能
3. 了解每日活動與安排
4. 整體且普遍運用在年齡、文化、殘疾
5. evolved from Mary Reilly’s OccupationalBehavior Model and General System

Theory.
6. 職能行為環境=物理環境+社會環境(ex:學校=建築+老師、同儕)
7. 重建病人的角色表現及慣例
8. Environmental Press and Affords(職能行為環境的影響),分為以下兩類
Press:環境所期待的表現
Affords:環境提供可利用資源
9. 改變外部情形會導致意志次系統、習慣次系統、表現次系統移位,產生新的

思想、感覺及行為

理論基礎

‧Mary Reilly 鼓勵 OT 採取職能行為模式

‧Reilly 呼籲 OT 重視 occupation as the means 促進適應和生命的生活滿意度。

‧使用個人職能或健康的行為去解決或探討和掌握疾病和幫助患者環境和學習,

以應付日常的生活,工作和休閒的困難。 55 

 

系統理論

‧System:任何複雜的互動的元素共同構成一個有邏輯整體與顯著的功能。
‧Kielhofner 描述了 System Theory:人處於開放或動態系統中
‧Kielhofnerinterweave three system theories intohis human system theory:

1. General System
2. Open system
3. Dynamic System

人類開放系統

‧人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改變和發展經由與環境的互動
‧一個週期性的過程,包含 output,feedback, input, and throughput.

三個內在次系統

這些次系統彼此是相互依存的,促進人類系統作為一個整體。 56 

一、Volition Subsystem(意志次系統)

1. 包含預期,經驗, 選擇, 及解釋職能行為
2. 意志次系統是職能動機來源
3. 職能選擇可以是立即或是長期的

 

4. 它指導和鼓勵其他次系統朝著預期的目標。

5. 人類動機會受到以下影響

① Personal causation(個人因果觀):自己本身信念和勝任感,能力與限制

② Values(價值觀): 活動的意義、義務感、信念

③ Interests(興趣):有吸引力、喜好事物

二、Habituation Subsystem(習慣次系統)

1. 職能被組織成慣例的過程

2. 一個處理人類經常性行為的內在組織

3. 習慣次系統架構:

Habit

(1)已取得的趨勢來自先前的重述,主要操作在潛意識層次和影響行為模式的廣

泛程度而去符合熟悉的習慣。

① 習慣地圖(habit map): 內在的規則,作為一張地圖,讓我們能瞭解外部世界

的地形。

② 通常剛開始介入治療是去強化熟悉事務和現有的技能。
(2)習慣的目的和功能

① 來指導人類的自動行為 (美容,穿衣......等),並在這樣做時他們讓人做事情

沒有很大的能源開支。

② 允許兩個或多個行為同時進行。

③ 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在特定的環境學到一個特定習慣可能會變得無效。

Internalized Roles

(1)廣泛的意識是社會認同和相關義務,讚賞相關情況和建構適當的行為。

(2)角色腳本(Role Script):

‧功能導向&約束行為會構建成社會(society)。

‧角色對職能行為的影響:態度、規範、形式、時間周期等

(3)角色的目的和功能:

‧使人能夠滿足個人需求。

‧藉由影響態度及型態甚至是與他人互動,組織及導向職能行為。 57 

 

‧許多規範可以變成自動化角色

三、Mind-Brain-Body performance system(表現次系統)

Two client factors:

1. Foundation abilities (components; objective):肌肉、神經、心肺等表現

2. Subjective experience (skills)

(1)動作技巧(2)過程技巧 (3)溝通技巧

3. 溝通與相互影響技巧(內在/外在的表現)

(1)內在(Intrinsic:):潛能表現(身體和精神的技能和能力內的個人狀態)。

(2)外在(Extrinsic): 職能表現(生活在職能行為期間實際參與)。

‧熟練操作構成職能表現。

‧一個人的表現相聯繫著人的開放式系統的輸出,被稱為“參與”。

Function(Order)

1.有意義的職能,可以平衡自己與社會的期望

2.有勝任感、角色滿足的人會產生此功能

3. Three levels of occupational functioning

◦Exploration(探索)

◦Competence(權限)

◦Achievement(成就)

Dysfunction(disorder)

1. 個體在表現、組織、選擇職能上有困難

2. 一個有不正常行為模式的人,部會有基本素質的生活,他也不能滿足個人和

社會期望。

3. Three levels:

◦Inefficacy(無效)

◦Incompetence(無能)

◦Helplessness(無助)

Person +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人類的結構(習慣、意志、表現次系統)+職能表現,會造就一個人的… 58 

 

(1)occupational identity
(2)Occupational competence
(3)Occupational adaptation.

(1)Occupational identity

‧參與職能有助於增加職能辨認,是一種主觀架構(ex:你接受了一個責任,你就
必須要知道你要的是什麼)

(2)Occupational competence

‧維持一個人的職能表現形式可以使他有勝任感
‧可以是由經驗造成的結果

(3)Occupational adaptation

‧持續性職能模式(一種動態的情境依賴)
‧有勝任感,他們可以組織自己的生活,基本職責和角色義務。

Evaluation Process

(1)Kielhofner 把評估過程稱為「資料蒐集過程」
‧了解個案的想法,幫助個案了解他們的個人看法和觀點職能表現與形式
(2)評估方法
‧觀察測量:ACIS、 AMPS
‧自我報告問卷調查及核對表: Modified interest checklist、role checklist
‧interview-based assessments: OPHI II、OCAIRS

CHANGE

(1) 從生病中恢復,意味著個案從見個人腳色與個人慣例。
(2) 轉變環境會造成意志、習慣、表現次系統的改變,促成新的思想、感覺、行

為。
(3) 重複轉換環境,可以凝聚意志、習慣、表現、環境能力到一個新的內在組織。
(4) 當一個內化組織與持續穩定的環境相互作用,新的感覺、思想、動作形勢就

會被穩定。

59 
 

Assessment

包含結構性與非結構性測試:
(1) Structured:包含observational measures, self reportquestionnaires and
checklists, and structuredinterviews.
(2) Unstructured
‧可以幫助治療師有更多資訊且能夠自發性的
‧了解個案需求

60 
 

感覺動作參考架構
Sensory motor

61 
 

適用對象

1.因大腦功能受損而造成感覺動作、知覺、認知上失能的病患都可使用感覺動作
參考架構
2.主要理論基礎是來自神經生理學理論,此參考架構最基本是使用在中風和腦外
傷的病患身上,近年來,此參考架構可以提供治療的族群已由神經生理異常及中
樞神經失能連結到心理疾患身上,同時應用在老年病患身上的比例也逐漸提高

基本假設

同意感覺、實行、回饋的重要性 62 
1. 動作學習理論:

(1) 三個階段
○1 認知期:嘗試了解
○2 聯想期:練習變熟悉
○3 自動期:內化習慣

2. 動力系統理論:
(1) 刺激在腦中是同時進行的
(2) 人、任務、環境相互影響
(3) 應用在生理障礙

3. 任務導向方式:
(1) 主要用於肢障個案
(2) 以動作學習及動作系統理論為基礎
(3) 依個案能力來分級
(4) 五個基本原則
○1 以個案為中心:把類似目標的個案集合在一起
○2 以職能為基礎:
(a) 用於實際狀況
(b) 生活的滿足來自於角色的實現

 

(c) 和個案共同選擇任務-增進動機
(d) 提供適切挑戰、增進能力
○3 人和環境
○4 實行和回饋
(a) 動作學習理論也強調回饋

內在:感覺
外在:來自他人
○5 一般目標:在任何環境下展現出最好的工作模式
4. 動作再學習(MRP)
(1) 主要用於肢障個案
(2) 利用回饋修改其表現
(3) 藉由環境來改變
(4) 強調表現者和環境的相互影響
(5) 認為動作再學習是一起發生、非階段式的
(6) 不用錯誤的代償方式來練習
(7) 四個介入原則:口語指示,視覺示範,手操作指引(EX:握住個案的手做動
作),即時回饋
5. 傳統理論
‧Rood
1.提供適當刺激引發動作,強調「反射」的概念
2.動作型態發展最早由基本反射開始,由出生開始,各種感覺刺激會被整合,一
直到高階皮質程度的動作出現
3.在正常發展階段提供適當感覺刺激於正確的感覺接受器上,就可以引發適當的
動作反應
‧Bobath
1.提出 NDT,認為只要將已具控制性的感覺刺激提供給 CP 或是依照動作發展順
序將重複性高及矯正後的動作供給半癱患者,都可以改善病患之情況
2.基本假設:當病患體驗過正常的動作型態,就會把正確的感覺回饋給 CNS,「利

63 
 

用抑制原始反射(RIPs)誘發擺正和平衡反應」成為治療師最主要的工作
3.不建議用好的部分代償,應先訓練壞的部分,除非已無法改善
‧Brunnstrom
1.基本假設:在正常的動作發展中,脊神經和腦幹的反射被改造成經由 CNS 發出
有意義的動作,反射應該被用來引發正常發展中應有的動作。本體覺、觸覺刺激
可以用來引發反射
2.主要是引發:相關反應及協同動作
3.個案復原依上肢下肢分為 6 個恢復過程
‧PNF
1.利用本體覺的刺激加速神經肌肉系統的反應及恢復
‧Ayres
1.基本假設:CNS 和整合感覺的刺激以形成適當反應
2.兒童正常發展階段中四個感覺統合的過程,由三個基本的感覺系統(前庭覺、
本體覺、觸覺)統合出高階的產物,如:集中注意力、組織能力、自尊、自我控制…
‧相關團體理論架構
一、 King

1. 用於成年慢性精神病患
2. 觀察成年精神病患由環境尋找自我刺激行為,負性症狀精神分裂症病患對

於前庭覺刺激反應不足,可經由測量眼球快速震顫獲得證實
3. King 假設精神分裂症病患都具有「不完美的本體覺回饋機制,部分病患感

覺統合中,前庭覺反應不足」
4. 活動可以解除壓力,激烈的活動後可以將壓力荷爾蒙快速代謝掉,因此可

以避免情緒系統的再次受傷
5. King 由 Ayres 治療孩童的技巧改造而來,用於成年慢性精神病患之團體技


I. 粗大動作之活動
II. 提供前庭、觸覺的刺激
III.由 Rood 的想法所提出,使用「粗重動作」,以產生肌肉張力之阻力

64 
 

活動、肌肉共同收縮之活動

IV. 降落傘活動

二、 Ross

1. 主要對象:慢性疾病族群,如老年人、精神損傷、阿茲海默症病患、智能

障礙、長期慢性疾病病患

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階段四 階段五

目的 認識出席的 大量的運 強調知覺- 認知刺激 結束團體

每個成員 動、互動 動作技巧

方式 自我介紹 提供粗動作 選擇較不激 1.討論先 以說再見

之活動,水 烈的活動, 前的活動 的方式或

平、垂直、 可包括判斷 2.記憶遊 討論下次

斜向之運 和專注於有 戲、讀詩 見面議題

動,舞蹈形 目的的任務 為結尾

成或遊戲 時間以 30 分

鐘內為準

2. 此類活動,運動及感覺刺激是活動中主要因素

Function/Dysfunction

1.Function:能夠學習、利用所有適應技巧

2.Dysfunction:

A.以神經生理學為基礎,CNS 缺損導致不正常肌肉張力、缺乏自主有目的的動



B.個案的發展低於其年齡 level

Change

1. 透過感覺刺激、反覆動作順序

2. 控制感覺輸入、適應性動作反應的產生

65 
 

PEO

(The 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
Model)

66 
 

Introduction

‧由 Mary Law 所發展出來
‧此模式的焦點在於職能表現與動態自然現象。職能表現是由個人、環境與職能
相互影響。先確認職能表現的問題,再評估其表現成分、職能(活動、任務)、環
境狀況。

理論基礎

‧人-環境-職能模式

‧模式包括三個部分,即 ,人 (P) 環境 (E)和職能(O) 。這三者的相互作用導

致職能表現(P-E-O)

‧這些影響是動態的,他們持續影響整個生命週期。在個人或團體的一生中,這

三者之間有不同的因素和交互作用,不同的結果取決於這些因素重疊在不同的時

間。這種模式為系統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框架: P-E P-O E-O

1. PEO MODEL

I. 人(Person)

‧人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承擔多個角色,而不能脫離情境上的影響,每個人都會

被帶到具有技能、知識和經驗的情境中。 67 

 

‧角色中有許多不同與多樣性,重要程度的分類根 據對環境和發育階段的人有
所不同。分析的重點是在於對人的行為,如:
a. 動機:利益、文化相關的活動
b. 考慮情況/沉澱情緒的反應:失敗、壓力、注意力分散
c. 自我管控程度
d. 人是不斷發展和受到內在動機的影響。

II. 環境(Environment)

‧環境是包含文化、社會、生理與制度或組織等方面,也被視為行為發生的情境,
此外環境也是阻礙或是支持職能表現的要素。
‧被定義為職能發生的情境內並且被分為文化、社會經濟、機構、物理和社會環
境,同樣重要的是要考慮所有的環境類別。

III. 職能(Occupation)

‧包含從事自我照顧、生產活動與休閒活動。
‧活動是任務的一部分;任務是有目的與有關連的活動;職能是自我管理與功能
性任務與活動的聚集。
‧職能會隨著生命改變,並且給人特殊的意義。

2. 職能表現

‧Function- dysfunction:職能表現是人、環境與職能交互作用的結果。若其中之
一造成三者間的不平衡,就該努力改善。
‧職能表現是動態的、經常改變的經驗,此經驗是人在環境中從事活動、任務與
職能的經驗。

3. Intervention

‧應考慮環境與人的生長情形,並且了解個案的習慣與生長文化。(如:治療一
個在美國西方人,不會教導他使用筷子夾菜,應對它的生長環境與習慣進行多方
了解。)

68 
 

‧三者皆強調及解釋情境或環境因素對於個案職能表現的影響。
‧個體產生障礙乃是因為個體健康狀況、能力與技巧無法在環境(也包括個人因
素)影響下執行職能活動所造成的後果。
‧個體健康狀況、能力與技巧、個體每日執行的職能活動、以及個體執行職能活
動的環境三者間不合適時,都會造成有缺失的職能表現結果。

69 
 

復健參考架構
Rehabilitative FOR

70 
 

 學者:Dunton
在 1995 年被 Dutton 改編

理論基礎:

 系統理論和學習理論
 雖患有生理或心理或慢性疾病的人,也能在生活中的表現,展現出最大

的功能。

Function/Dysfunction

 此 FOR 針對 ADLs、work 和休閒活動來判定失能或具有功能。
 個案必須:

1. 有足夠動機
2. 有能力去使用代償性策略
3. 有相關的本體覺和認知去做代償性策略的活動

 「復健」就是協助患者回復他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或是回復他的生活能
力。

 改善目前能力障礙及提升個案生活上的功能獨立,著重於使用代償的方式,
輔具的使用及環境的改造。

假設

1. 當患者具有不可復原的疾患時,可用代償性策略或技巧,使他能夠恢復獨

立。

2. 一個人具有的動機強度,會影響他是否能夠重新獨立。

3. 環境會影響一個人是否想獨立的動機強度。

4. 復健牽涉到"教與學"的過程,患者認知和動機都繪影響過程。

5. 在臨床推理中,要先想到個案在環境中所需要的功能能力是什麼,給予代

償性策略後要的能力又是什麼。 71 

 

介入著重於

A. 代償:方法、工具和設施:
(1) 輔具
(2) 活動調整
(3) 環境改造
(4) 上肢裝具
(5) 病人安全教育

-Principles for Joint Protection 關節保護原則
1. 減緩、減少會疼痛的姿勢
2. 使用正確姿勢(人體工學)
3. 避免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和重複性動作
4. 避免不良姿勢和壓力造成會變形的動作
5. 使用大而強壯的肌肉
6. 適度休息
7. 不要從事不能暫停的活動,該停就要停
EX: ergonomics right angle knife
有些有關節炎的人就可以使用此輔具,不會讓手過度 extension 或 flexion,
wrist 保持在正中姿勢。

72 
 

-Principles for Work Simplification 工作簡化原則
1. 避免不必要的活動
2. 避免超出能力範圍的活動
3. 避免額外的活動,合併工作一起做

-Principle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省力原則
1. 重要事情放前面
2. 適度休息,調整步調
3. 調整工作重要順序
4. 能坐就不要站
5. 使用工作簡化原則
6. 維持好的姿勢(正確姿勢)

B. 輔具
 針對 ROM 受限的個案,提供加長把手的輔具。
-Reachers 長柄取物夾

-Built-up handles on tools 加長把柄的任何工具
(ex:長柄梳、穿鞋器)

 針對握力不佳,手部靈巧度不佳之個案,提供加粗握柄的餐具
(Built-up handled utensils)或是便利杯(Pedestal cup)

73 
 

C. 環境改造
 針對心肺差、膝關節差的個案,家中可安裝爬梯器。

 
 
 
 
 
 

關心項目

1.病人在扮演社會角色(自我維持、自我提升、自我促進)及日常生活
休閒娛樂和工作職業的勝任能力
2.能力獨立的動機

適用對象

矯治性治療已完成一段落或是已無接受矯治性治療的潛力,但病人的功
能障礙會影響會使其獨立性受到影響的病人,並無特定的診斷。

74 
 

生物力學參考架構
Biomechanical FOR

75 
 

生物力學參考架構

1. 為評估及治療有肌肉骨骼問題個案的傳統方法
EX:肌力不好就改善
※(復健參考架構主要是針對肌肉骨骼受損個案在日常活動表現中所能達到的最
大功能,利用代償的方式來降低失能的狀態。)
2. 肌肉骨骼受損

(1) 上肢、下肢受傷 EX:腦傷
(2) 上、下肢截肢
(3) 關節炎:導致關節僵硬 EX:退化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
(4) 關節手術後恢復階段 EX:髖關節置換手術 (補:不可做 Hip flexion /

abduction / internal rotation)
(5) 骨折
(6) 水腫
(7) 重複性動作損傷 EX: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
(8) 燒燙傷:導致皮膚、肌肉及肌腱攣縮;皮膚沾黏
(9) 原發性肌肉病變 EX:肌無力 (常為遺傳性,通常由下肢開始)
(10) 下肢運動神經元病變 EX:周邊神經系統損傷
3. 專門用來處理下列問題
(1) ROM:AROM / PROM
(2) 肌力:需先將張力問題排除,才可做肌力測試
(3) 精細動作技巧 EX:手工藝活動→手部協調
(4) 肌耐力:活動維持度
4. 常使用生物力學 FOR 的臨床單位
(1) 手外傷臨床單位
(2) 職業重建、訓練、強化
(3) 人體工學計畫 EX:桌椅設計不良或姿勢不良,進而改善

76 
 

基礎知識

1. 解剖學、病理學、傷口癒合過程時間、疾病的預防及預後→設定安全可行的
階段性目標(包含長程及短程)

2. 心肺系統→需要用來控管耐力不足的個案

基本假設

1. 大部分的活動都含有生物力學的特點
2. 生物力學受損的個案可能在職能表現上有困難
3. 可藉由各種治療方法來矯正生物力學損傷,包含

(1) adjunctive modalities 輔助性:在職能活動前的準備
EX:PROM、肌肉被動收縮

(2) enabling activities 賦能性:著重在表現要素的訓練,而非職能活動
EX:手腳部腳踏車、pegboard

(3) 有目的的活動可改善 ROM、肌力及耐力
(4) ROM、肌力和耐力的改善可以增進功能性技巧
(5) 在介入計畫中,須將活動分級,斟酌其難易度
(6) 著重在增加功能以及降低變形

評估

1. 須了解病史
2. 個案在日常活動中的配合度(遵從醫囑的程度)
3. Top-down approach:了解受損的生物力學和職能表現的關係。簡單來說,先

知道什麼不能做,而導致什麼重要的動作受影響,再給予加強

特別(細部)的評估

1. ROM 77 
(1) 測量工具:goniometer

 

(2) 兩種活動角度:PROM / AROM 78 
(3) 有功能的 ROM:可表現功能性動作的 ROM
(4) 會影響 ROM 的致因

(A) 關節炎
(B) 骨折
(C) 中風
(D) 脊隨損傷(SCI)
(E) 疼痛
(F) 水腫
(G) 肌肉無力
(H) 皮膚沾黏
(I) 痙攣
(J) 骨頭傷害
(K) 軟組織攣縮
2. 肌力
(1) 肌肉測試分為六級(0~5 分)
(2) 抓握力評估
(A) 測量工具:Dynanometer 握力器
(B) 姿勢:

(a) Shoulder adduction
(b) Elbow flexion 90 degrees
(c) Forearm in neutral
(C) 治療師需先示範
(D) 測驗 3 次,中間需間隔 2~3 分,否則受疲勞影響
(E) 採三次平均值
(3) 指腹捏力
(A) 測量工具:pinch meter
(B) 姿勢:

 

(a) Shoulder adduction
(b) Elbow flexion 90 degrees
(c) Forearm in neutral
(C) 捏力測試的種類
(a) 拿鑰匙的姿勢:拇指、食指
(b) Three jaw chunk:食指、中指、拇指
(c) Tip to tip:拇指指尖、食指指尖
(D) 測驗三次和常模比較後再和另一隻好手比較
(E) 導致肌肉無力的致因
(a) 下肢運動神經病變
(b) 原發性肌肉病變
(c) 神經病變
(d) 燒傷
(e) 關節炎
(f) 截肢
3. 耐力
(A) 耐力是可以維持活動進行的能力
(B) 減少耐力的原因
(a) 不活動
(b) 不動作
(c) 心肺功能下降
(d) 肌肉功能下降
(e) 靈活度減少
(C) MET 代謝當量= = 基本代謝速度
(a) One MET = 3.5 ml / Kg / min (每分鐘每公斤體重 3.5 毫升的氧氣消

耗量)
(b) 休息時消耗一個代謝當量,若在運動則會消耗更多代謝當量

79 
 

4. 靈巧度
(1) 評估工具:Purdue pegboard、Grooved Pegboard Test、Nine Hole Peg Test、
Minnesota Rate of Manipulation Test (MRMT)

介入原則

1. 目標為減少生物力學損傷
2. 活動分析著重在活動所需的生物力學層面,並以此來決定要如何矯正損傷來

達成活動目的
當使用生物力學 FOR 時,需解釋治療活動的目的和職能表現目標之間的關係

80 
 

神經發展參考架構(NDT)
Neurodevelopmental Theory

81 
 

歷史背景

此為 1940 年代英國玻巴斯夫婦 (Berta Bobath&KarelBobath) 根據當時成熟理論、反射
階層模式及臨床經驗所發展出來,用於評估與治療中樞神經受損病患的方法,為
1940 年至 1990 年傳統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最常使用的治療系統。
KarelBobath 為神經精神科醫師,Berta Bobath 為英國之物理治療師,最開始為玻巴斯
夫人治療罹患中風之英國名畫家 Mr. Simon Elwas,發現某些姿勢會改善動作,減少
肌肉高張力,因此兩夫婦共同發展出反射抑制姿勢(reflex inhibition posture),其為
靜態以及全身性的姿勢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將兒童動作發展併入。由於反射
抑制姿勢是靜態的姿勢雖然肌肉張力有降低,但病人的功能沒有辦法顯現出來,
因此在第三階段就以動態的反射抑制動作模式取代靜態的反射性抑制姿勢,為一
個動態式的抑制高張力的動作,通常是局部性的由某些關鍵點來控制,因此即為
後來的「關鍵點控制手法」,此外,再加上姿勢反應、平衡反應之誘發,即以關
鍵點控制手法合併反射抑制動作模式及誘發技術,以促進一個腦傷患者之正常動
作之發展或回復,此階段玻巴斯系統的治療技術分為三大方面:一為反射抑制動
作模式 (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簡單 R.I.P.);二為誘發技術 (facilitation technique);三為
本體與觸覺刺激 (proprioceptive and tactile stimulation)。
上述三種技術相互配合運用即所謂關鍵點控制手法(key point control),使小孩能
做出正常的動作來;在第四階段就不強調刺激反射,而強調病人自己的控制,因
此發展出所謂的自行反射抑制動作模式之技巧;第五階段受「任務取向」,「引
導式教育」之影響,因此強調於每天日常生活裡對孩子的處理,來進行神經發展
治療;第六階段就融合現代的「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理論,因此有最新理
論架構產生。

在 1990 年代後期,神經發展治療學會(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 Association NDTA)採
用了一個名為”NDTA A Enablement Model of Health and Dusabilty”實務模式,是參考世界衛
生組織的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模式而來,此模式是以”全人”來考慮,注意個案
在廣泛面向中的能力與限制。

82 
 

範疇 功能面向 障礙面向
A.身體結構與功能 結構與功能的完整 損傷
A.原發
B.動作功能 有效的姿態與動作 B.次發
C.個別功能 功能性的活動 無效的姿體與動作
D.社交功能 參與 功能性活動的限制
參與限制

架構主要內容

A. 理論基礎
1.前言
典型動作發展從之前的階層是發展理論改為強調動作技巧獲得是在情境中經由
互動而不斷循環產生的。
典型的動作形式是流暢、具彈性且互動的
典型動作行是的發展需要有之前獲得的動作形式經驗,在經由與環境的互動的練
習,逐漸累積技巧。
當有非典型動作形式的孩童習得了典型的動作之後,舊的典型動作形是就被取代、
破壞及修正。治療師透過徒手操作,提供在功能性情境中動作的經驗,常是來整
合及同化互競的動作形式使其平衡的互動,以利動作與姿勢的控制的發展。
Bobath 夫婦認為"不論孩童的年齡或身體狀況如何,治療都不應企圖依照典型發展
的順序來進行,孩童迫切需要的功能才是治療目標的優先選擇”---以現況最需要
的功能為目標優先治療。
2.伸手及物與抓握的發展
伸手及物技巧和所有動作技巧的發展一樣,也是透過與任務及環境得互動經驗而
逐漸產生。
伸手及物是一種印記於人類行為的”中樞預設程式”的功能=內建

83 
 

當身手及物時,重心偏離一邊會導致身體的肌肉做一貫的動作,以利身體之平衡;
姿勢會隨著身體的轉變而進行改變,因此治療師在改變上肢之功能時需考慮此動
作相關的一連貫動作之改變。
精準的手部動作之產生有賴於中樞神經系統(CNS)有明確的神經動作路徑,因為要
產生分別的有選擇性的動作有神經學上的限制,所以職能治療師要復健手部動作
有困難。
3.肌動學與生物力學概念
(一)動作面(planes of movement)
NDT 注意到身體動作是發生在空間中的三個平面上
額狀面、矢狀面、橫斷面(水平面)
橫斷面的動作則是典型發展中最複雜的動作形式,它需要那些在矢狀面與額狀面
所發展之肌肉群交互作用。橫斷面的動作使身體能夠依軸心扭轉,是發展在空間
中的平衡與姿勢所必需的。

(二)身體排列(alignment of the body)
身體的每個部分依地心引力、支撐基礎,及任務性之需要而形成的相互位置之排
列。身體是一個”相連結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每個部分在生物力學上都與身

84 
 

體其他部分相關。

(三)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
是指一個關節所能容許之彈性

肌肉為執行任務而產生的長度、速度與力量,需要關節可以活動到任務所需之”

剛好的角度”才能做出期望的任務。

(四)支撐基礎(the base of support)

是指身體與支持面接觸到的部位。支撐基礎的功能就像是動作的一個”起始及穩

定點”典型的姿勢發展特徵是支撐基礎可以越來越窄,同時抗地心引力的動作也

更精確。檢查支撐基礎以及身體各部分對應於支撐基礎的排列是 NDT 介入的重要
工作。

(五)肌肉力量(muscle strength)

力量並非只是肌肉本身所”產生的力道”,而是在肌肉骨骼系統中,作用於一個旋

轉的關節軸的力道(扭力)。肌肉骨骼系統的所有性質(肌纖維、肌腱、關節活動度、

結締組織的活動性)都必須健全,才能夠有”肌肉力量”來做動作。

NDT 注意到肌肉的延展合併加強拮抗肌群的力量,對於功能性動作表現的重要。

(六)姿勢控制(postural control)
涉及控制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以達穩定與定向兩個目的。

姿勢定向(postural orientation)定義為一個任務,身體各部分之間以及身體與環境之間
能夠維持適當的關係之能力。徒手操作及治療介入透過促進、承重、重心轉移以

及在空間中移動等經驗,來加強姿勢控制。

(七)重心轉移(weight shifts and mobility)
在空間中移動身體時,需要將體重離開身體中心像某一個運動面移動。某些任務

對於維持適當定向的要求甚於穩定度。改變身體重心以及遠離身體中心的動作能

力,讓身體系統可以滿足任務表現的各種需求。

4.動作功能障礙

CNS 病變的人支之非典型動作之產生原因為下列 4 點

(1)特定(分別的或廣泛的)神經組織損傷

(2)發展中的神經系統企圖補救初始的病灶 85 

 

(3)有缺損的神經系統與身體其他系統及環境互動而產生效果不佳的功能表現

(4)有缺損的 CNS 無法即時針對環境所提供的機會做調適

在 NDT 參考架構中,非典型動作可能是限制生活角色參與之原發或次發性損傷。
原發性損傷是只限制動作與姿勢的主要因子。

有”正向”及”負向”徵候

“正向徵候”是指直接由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所造成的

“負向徵候”是指缺少典型的行為或能力

次發性損傷是功能上的困難,是由於神經肌肉系統與肌肉骨骼系統支結構-功能

改變之間的非典型互動所造成的”次發性”問題。

a.非典型肌肉張力
正常的肌肉張力是指肌肉被拉長時的阻力;他全面整體的硬度。正常肌肉的硬度

是由神經及非神經的元素所造成。

Bleck 描述張力為”肌肉部分收縮以維持其姿勢的狀態,而非完全放鬆”

肌肉張力隨著位置、姿勢、活動(休息或在活動中)、興奮、生病及其他影響整體
狀況的因素而改變。

痙攣被定義為一種”動作異常,其特徵是有隨速度變快而增強的牽張反射(肌肉張

力)伴隨肌腱過度急動,這是一種上運動神經元症候群的特徵,牽張反射過度興

奮所導致”

Bobath 夫婦用”痙攣”一詞描述所有在腦性麻痺患者所見之全面性非典型運動形
式。

除了痙攣之外,NDT 也注意其他的肌肉張力異常狀況有下列 4 點

(1)肌張力不足(dystonia)為一種動作異常,其有不自主的持續或間歇性肌肉收縮,
造成扭曲與重複性動作、不正常的姿勢,或是兩者都有。

(2)運動失調(ataxia)是在自主性動作時缺乏肌肉的協調。

(3)僵硬(rigidity)是主動肌與拮抗肌同時收縮的表現,是對一個關節做方向反覆的動
作所產生的立即性阻力;對於外加的低速關節動作之阻力所表現的高張力。

(4)低張(hypotonia)休息時肌肉張力消失且主動產生肌肉力量的能力不足;彈性過大

及姿勢不穩定也是低張的特徵。 86 

 

b.肌肉激活受損
當有神經動作損傷的個案激活過多的肌肉就會導致肌肉過度收縮,使得正確的肌

肉與不適當的肌肉同時收縮以產生一個單一行動。

正常的神經肌肉系統有能力依感覺訊息調整主動肌與拮抗肌的激活程度,使其能

夠協調的做出任務所需的動作反應。

有神經系統損傷的個案因長期過度使用同時激活肌肉的策略,使得其能量減少,

並且盡一步影響其功能性表現。

c.肌肉協同受損
使用無效的肌肉協同形式做為其固定的動作形式。

正常的肌肉協同是透過不斷的練習與經驗而建力的最有孝的動作功能問題的解

決方案。

CNS 受損的病患使得他們無法依不同的任務需求來調整肌肉執行的速度、力量、
時機及順序。

EX:當 CP 個案想要伸手及物時,通常會使用非典型的肌肉協同。當要伸向遠離

身體的位置時,個案的質量中心會改變而需要找尋”更多”的肌肉來維持手臂動作
時身體姿勢的穩定。

從生物力學來看,步當的身體排列會使得某些肌肉群較易被激發來維持穩定,然

而這會造成軀幹及四肢不易活動。

常見的抗衡性肌肉協同是合併肩胛帶抬高、上臂伸展與內旋、手肘彎曲、前臂旋

前,以及緊握。

d.動作執行之時機、排序、及力量拿捏不佳
有神經病變的孩童在想要動作時可能會激活過多或過少的肌肉、在動作中選擇了

過多的肌肉群,或是使用不適當的肌肉收縮類型,使其在活動中使用了過多的肌

肉力量而非是有選擇性及精準的動作控制。

協調肌肉力量產生的時機也有困難;常見的困難包括延遲啟動、動作緩慢以及終

止肌肉收縮有困難。

時機、排序及力量的拿捏問題與各種非典型肌肉張力形式及分佈同時並存。這個

現象在有肌張力不足的孩童尤其容易看到。 87 

 

e.肢體內及肢體間收縮過度

此為動作困難會造成廣泛的動作反映,包括在同一身體部位的肌肉及/或在此行
動的主要肌群之外的其他肌肉。

在典型的動作系統中,此種過度收縮是可以視需求駕馭或減輕,以便能夠針對目

標做適量的動作。

不能控制那種要使用比活動所需更多的肌肉之傾向,是非典型動作的一個指標。

f.力量產生不足

衰弱(weakness)是無法產生姿勢或動作所需之足夠的肌肉力量。
力量的神經面向反映著

1. 徵招的動作單位之數目

2. 徵招的單位種類

3. 釋出的頻率
從下行運動路徑傳來的刺激不足時,可能導致自主肌肉活動之力量不足。

肌肉與組織長度的改變也會導致衰弱。

肌肉衰弱以及主動肌與拮抗肌不平衡會導致無法排序動作,進而依賴代償的動作

形式。

肌肉衰弱是限制功能性活動參與的最主要的動作控制缺陷之一。

g.預期性姿勢控制受損
預期性姿勢調整會在神經肌肉系統中產生惰性力,當時機來到時,它將可平衡之

後要做的動作所產生的干擾。

而受損的個案反而是依賴其肌肉做出的反應性收縮。

h.動作貧乏
自發性動作具有單調無變化的性質,缺少流暢性、調適性、變化性及複雜性。

i.欠缺分別的(Fractionated)或分解的(Dissociated)動作
欠缺分別的動作是指做精確、獨立的關節動作有困難,尤其是手指、姆指及手部,

導致精細操作時的靈巧度不佳。

分解是指身體各部分之間做不同的動作的能力。不當配對的動作形式是功能障礙

的指標。 88 

 

為了維持穩定而採取的降低關節活動度的肌肉協同,通常會降低關節各部分的分
解能力。
j.感覺處理傷害
在預期動作或產生動作時如果無法解釋單一感覺或多重感覺訊息,可能會使得姿
勢定向與動作不正確。感覺整合過程可能會透過知覺、警醒狀態及機敏程度的改
變而干擾動作控制。
k.神經肌肉與肌肉骨骼系統的次發性損害
次發性損害是由 CNS 病變以及原發性損害與環境因素間接產生的。
次發性損害會增加對動作控制系統的物理性限制,對個案功能的限制不亞於原發
性損害。兩個次發性的損害是彈性與骨骼方面。
彈性
軟組織缺乏彈性與長度是肌肉張力與力量改變的次發性併發症,它會進一步造成
關節排列的問題。使軟組織的長度負有彈性,以及增加肌肉長度,隊於避免晚年
出現骨科方面的損傷十分重要。
骨骼
不平衡的肌肉與痙攣之力學與神經肌肉力量會影響骨骼系統的成長及改變。通常
可看到脊椎、下肢、手腕及手部骨骼的改變。骨骼的變形會進一步造成體內骨骼
排列的問題。不對稱的肌肉力量會抑制受壓部位骨骼的發展,而刺激未受壓部位
的成長,進而影響骨骼的成形。

假設

Bobath 夫婦提出 10 點假設,是其重要的理論基礎
1. 姿勢控制與動作協調形式的損傷是腦性麻痺個案的主要問題
2. 在活動情境中直接針對不正常的神經動作與姿勢控制來處理動作協調問題,

可改變既有之系統損害,並改善全面的功能
3. 感覺動作損害會影響一個人的全面---個人功能、在家中及社區的地位、獨立

性及全面的生活品質
4. 對典型的適當動作發展及其在生命歷程中的變化之知識,可作為評估功能與

89 
 

計畫介入的參考架構
5. NDT 強調透過改變動作策略的方法,來幫助個案在適合其年齡的任務情境中,

以及位來可能要從事的功能性活動中,能夠有最節省能量的表現
6. 動作與感覺處理的關連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回饋與前饋/預期性控制)
7. 介入策略包括讓個案主動起始及參與,通常會合併治療師的直接徒手操作與

引導
8. NDT 運用動作分析來卻任造成功能受限的系統缺陷,如缺少或非典型的元素
9. 每一個治療時段都會持續不斷的評估
10. NDT 的目標是將功能提升到最佳狀態

Howle(2002)概述了更多的假設

1. NDT 任為人類的動作形為和功能是個人、任務特性和特定的環境因子持續互
動的結果

2. 動作是依行為目標而組織的
3. 每個人在不同的系統都有其能力與優勢
4. 有效的動作功能之標記是一個人能夠依地心引力、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

以及不同環境狀況的限制,在各種不同的神經元地圖與無限的動作組合終選
擇適合的形式
5. NDT 使用一個以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為基礎的使能/失能模式來歸類個
人的健康與障礙
6. 臨床工作者與個案及照顧者一起訂定功能性結果,最能夠設計出最好的介入
方案
7. 介入方案要針對個案的一生來設計
8. 學習與在學習動作技巧以及改善表現需要練習與經驗兩者
9. 在恢復期或轉換期的治療是最有效的
10. NDT 的臨床工作者有責任提供個案關於所有介入方法成效與服務輸送系統的
可取得之實證

90 
 

當今的理論基礎

動作分析、問題解決及徒手介入是用以影響兒童個案的姿勢與動作技巧的主要方
式。運動治療、生物力學及肌動學的基本概念是 NDT 的重要理論基礎。
a. 動作控制的動態系統理論
NDT 接受了動態系統方法為其理論基礎,強調動作是多個系統之間互動的過程。
動態系統觀點否定了神經系統是動作技巧產生的控制中心的階層式”由上而下”
的概念。
身體所有的參數(肌肉、韌帶、關節、腦及其他)對於動作之產生都有相互關連。
當動作系統中的一個元素改變了,整個動作系統都會跟著改變。

動態系統理論注意到每一個動作次系統依其自己的速率發展,但受限於(或受助
於)身體於環境因素。因此 NDT 不再將發展速率是為 NDT 方案的成效評估之一。
動態系統的做法主張,動作發展是一個自我組織的現象,在孩童體驗環境的同時
自然就會發生。當學習新動作時,孩童透過參與環境主動的來”解決動作問題”,
他會先嘗試多種不同的動作策略,在選擇一個"最好的"解決動作問題的方案。在
神經病變的孩童身上所看到的代償性動作協同,通常是其為解決動作問題所發展
出之策略。嘗試錯誤可提供動作學習系統回饋,使其可以在情境中調整與修改動
作技巧。NDT 擷取了動態系統理論的這個元素,在治療中,邀請孩童主動面對新

91 
 

的動作機會並解決問題,並在不同的情境與任務中反覆練習及加強。
NDT 與動態系統理論共同看重在動作系統中製造”混沌狀態”,作為促進新的動作
行為之演化的機制。在典型發展中,動作行為會自然的轉移及改變”狀態”,向增
加穩定性或降低穩定性前進。在影響有神經病變的孩童所使用的動作策略時,所
提供的感覺動作介入及可能製造出不穩定與”混沌”的狀態,提供了發展新的動作
形式與行為之機會。
b. 神經元群組選擇理論
此理論幫助職能治療師理解 CNS 中,與產生動作相關的神經元之間的互動。大腦
會動態的組織成神經網絡或神經元群組,在功能上分享連結
神經系統有一個內建機制,會辨認出一個動作或行為對一個人的特殊價值。神經
系統在修剪及組織有價值的連結時,會選擇性的減掉一些非必要的神經連結。
在治療中會重複那些有用的適當動作經驗,期望建立新的神經元地圖,以利未來
較容易運用 CNS 中的"動作檔案"。NDT 以徒手操作為其"關鍵"治療技巧,在動作
中同時增加體感覺輸入,提供神經系統較多的神經化學訊息,以促進形成神經元
地圖的過程。
c. 感覺貢獻
前饋感覺系統是一種預先行動的感覺系統,會預期並啟動一個人內在技巧,而與
其互補的回饋系統則對環境做反應,調節與調適動作之技巧。
感覺處理(sensory processing)是接收、註冊及組織感覺輸入以供使用,並促進對周圍
環境的創造性予適當反應能力。
一個人在沒有來自身體與環境的感覺回饋情形下所產生之動作,是來自於前饋感
覺系統,提供其動作系統適當的感覺訊息,以在徵招肌肉之前預作準備。NDT 提
供孩童豐富的動作經驗以及練習強調感覺動作回饋的動作機會,並提供運用預期
性動作控制來解決問題動作之策略的可能性。
d. 動作學習
動作學習理論是關於產生永久性的動作能力改變之練習或經驗的一組程序。
NDT 介入會建構能夠引起個案主動參與動作的動作學習經驗,和表現相關的身體
與認知的口語及非口語引導,以及口語與非口語的回饋,是動作學習理論與 NDT

92 
 

介入的共同元素。 93 

功能與失能

1. 動作幅度與動作分解

2. 排列與承重

3. 肌肉張力

 

4. 姿勢張力
5. 平衡與姿勢反應
6. 協調

94 
 

評估指引

Ⅰ.檢查功能性任務/改變的潛力 g. 運動過弱
1. 粗大動作能力/在空間中動作 2. 肌肉骨骼
2. 精細動作/任務導向功能
3. 日常生活活動 a. 活動度;關節與軟組織
4. 溝通 b. 肌肉伸展性、功能範圍
5. 口腔動作功能 c. 肌肉力量與耐力
6. 社交功能/行為 d. 骨骼異常
3. 感覺
Ⅱ檢查姿勢與動作 a. 視覺
1. 排列 b. 聽覺
2. 支持基礎與質量中心的關係 c. 味覺
3. 姿勢控制與平衡 d. 前庭覺
a. 預期性(動作前)/移位 e. 體感覺(觸覺與本體覺)
b. 靜指狀態平衡 f. 感覺處理與調節
c. 平衡(反應性) 4. 調節
4. 動作策略與代償 a. 警醒度
5. 肌肉與姿勢張力/高張與低張之 b. 狀態調節
分布 c. 情緒調節與控制
6. 對稱/不對稱 5. 知覺/認知
7. 動作之機動學與生物力學之元素 a. 智力
8. 協調 b. 注意力
9. 特定動作功能的描述性分析(步 c. 記憶力
態、書寫、咀嚼) d. 調適力
e. 動作計劃(任務完形、知覺空
Ⅲ檢查系統的完整性與損傷
1. 神經肌肉 間位置、以及空間關係)
a. 肌肉激活與執行 f. 執行功能(設定目標、抑制衝

95 
 

i.) 起始、維持、終止肌肉 動、了解行動的後果)
活動的時機 6. 其他系統

ii.) 力量/張力的產生 a. 皮膚
iii.) 同時激活/交互關係 b. 呼吸
iv.) 肢體內與肢體間動力 c. 心血管
d. 胃腸
學 7. 表現與能力的改變,基於對促
v.) 調節與拿捏力量 進、調整任務或環境之反應
b. 協調姿勢穩定與動作
c. 協同
d. 痙攣
e. 不相關的動作
f. 分別或分解的動作

改變的假說

1. 改變的一般假說
a. 如果是在功能性互動的環境中經由徒手操作所達成的動作,則孩童最有機會

發展出功能性技巧。
b. 如果治療師依據孩童的發展程度、需求及興趣來調整環境,則可提供大量的

刺激來發展動作技巧。
c. 如果治療師在孩童專注於遊戲活動時使用手操作技巧,則常常較容易引發孩

童的自動化動作反應。
d. 如果職能治療師在治療中對孩童的需求做反應(如對動作的敏感度、對情況或

環境的熟悉度),並鼓勵孩童起始動作,則治療性徒手操作將會是一種互動、
有意義的過程,而且孩童將較有可能起始主動性動作來參與目的性活動。
e. 如果提供預防性方法如輔助用具與矯具,則孩童可得到持續的輸入,用以預
防或減少次發性變形限制的發生。
2. 動作幅度與動作分解的假說

96 
 

a. 如果治療師用各種不同形式的徒手操作,來預備個案的肌肉長度與關節活動
度,則可增加肌肉激活的可能性。牽引同時合併關節排列直到關節的最大活
動度、孩童身體的位置,以及徒手操作引導的方向須依孩童的僵硬程度、低
張力及軟組織/骨骼限制而不同。

b. 如果治療師透過徒手操作來促進位移及轉換動作,有助於孩童以適當的身體
排列變換姿勢時之排序與關節各部份之分解。

3. 姿勢排列與承重形式的假說
a. 如果治療師在準備起始動作時促進姿勢排列,則孩童在活動中將可能激活適

當的肌肉來維持姿勢控制。
b. 如果在一個功能性任務的整個主動動作過程中,治療師維持孩童身體有良好

的排列,則孩童將較能獨立使用省力的方式維持肌肉激活以保持姿勢與動
作。
c. 如果治療師經由提供良好排列的承重經驗,來促進一個關節周圍的肌肉做拮
抗收縮,將可能發展出近端肌肉的力量、時機的掌握,以及肌肉收縮的排序。
治療師可能用深度壓力、關節壓力或位移的方式增加承重的感覺輸入經驗,
促進在良好排列的姿勢下肢動作控制。
d. 如果治療師在孩童的身體各部分排列良好時,提供如深度壓力的感覺輸入,
使其下傳到孩童的支持基礎,此種承重形式將可促進孩童運用地面的反作用
力來幫助肌肉的激活,並由支持基礎起始動作。
e. 如果治療師提供身體各部分排列良好的承重,此承重經驗得感覺回饋能夠放
鬆肌肉之激活,病史身體各部分準備好以便主動參與任務。
f. 如果治療師使用徒手操作來促進身體位移與變換動作,以協助排列及分解配
對的關節,則孩童較可能學會以適當的身體排列變換姿勢。

4. 肌肉張力/姿勢張力的假說
a. 如果治療師能夠感覺出孩童肌肉的激活/放鬆,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碰觸與引導

方向,則孩童將接收到有利的感覺訊息,並準備好身體以便主動參與動作。
b. 如果治療師能夠隨時了解孩童對於徒手操作的反應,就可以隨著孩童對於感

97 
 

覺訊息的需求之改變調整徒手操作的技巧。

c. 如果孩童有非典型肌肉張力/姿勢張力,治療師須調整感覺輸入。感覺輸入包
括觸覺、前庭覺及本體覺的組合,以不同的頻率、節奏、速度、位置及方向

提供。並使用不動的遠端及近端關鍵點的控制來調整張力性質。此種徒手操

作的目的是減少使用代償性肌肉協同及”固定”肌肉形式來維持穩定而使自由
度下降。

d. 如果治療師能夠透過徒手操作、擺位或器具來改變地心引力的影響,在動作
任務中的孩童就可在減少或增加阻力的情況下體驗到肌肉激活。

5. 平衡與姿勢控制的假說

a. 如果治療師促進了主動肌與拮抗肌平順的相互作用,則孩童將可能可以達到
對於地心引力的姿勢控制。

b. 如果治療師選擇適當的位置、器具與治療性徒手操作技巧,來促進軀幹作等
長收縮,以持續維持抗地心引力的機會,則有助於姿勢控制的改善。

c. 如果治療師在功能性動作活動中促進姿勢控制,並提供孩童在情境中重複經

驗這些動作形式的機會,則孩童有機為整合這些動作形式並在 CNS 中形成神
經元群組。

d. 如果治療師持續分析孩童對感覺輸入的反應,同時調整徒手操作技巧,則孩
童將可能在逐漸複雜的動作程序中發展出較大的力量、穩定度以及控制力。

e. 如果治療師在促進橫斷面上的位移時,運用所有三種動作面向的促進,則孩

童將可能經驗到軸心旋轉、同時延展多個肌肉系統、分解肢體內/肢體間的連
結,以及激活姿勢控制協同。

f. 如果治療師在排列良好的關節活動範圍中,提供向心及離心的肌肉活動,則
在從事功能性動作任務時,其動作力量與控制將可能獲得改善。

6. 協調的假說

a. 如果治療師協助個案執行需要精準度的獨立動作,則孩童較可能會有較多的
分解與分別獨立的動作。

b. 如果治療師透過選擇需要協調的適當任務來促進兩手協調,則孩童將可能發

展出整合性肢體肩的動作形式。 98 

 

臨床實務應用

1. 徒手操作

治療性徒手操作是 NDT 最主要的介入技巧
徒手操作主導、調節並組織處成動作產生的觸覺、前庭覺與本體覺輸入。

投手操作是從被動拉長與排序開始,進展到協助下肢主動動作及有阻力的活動,

主要是卻要確保在執行任務時使用的是適當的肌肉協同。

治療師的手應該只是用來引導而非控制孩童的動作。治療師的手可以橫跨幾個關

節以確保適當的排列、促進動作或從身體該部分開始改變身體重心。

Bobath 太太將在促進時手擺放的位置稱為"控制的關鍵點(key points of control)"。

關鍵點可能在近端(如肩帶、軀幹與骨盆)或遠端(如頭、手與腳)。將手放置在身體
近端時,可運用一些技巧提供穩定,或讓身體遠端作出主動動作。

治療師也可促進身體遠端的關節或肌肉之動作。但惟有當孩童擁有足夠的近端控

制並可由遠端的促進來形成一個全身動作時,使用遠端的控制關鍵點才有效。

在徒手操作十,每一隻手都有其獨特的角色;可能一手需要去引導動作,而另一

手則協助。每隻手的角色在整體操作過程中可能轉換無數次,依不同情況而定。

2. 觸摸的性質
觸摸的深度變化取決於需要多少感覺輸入才能夠引起主動動作。

輕觸適合用於有較多獨立之動作控制的孩童,深度觸摸則提供較多的協助與引

導。

壓迫法(compression)與牽引法(traction)透過觸摸與本體系統提供感覺資料,以調整張
力性質、排列以及肌肉激活。

 壓迫法常用來引發肌肉拮抗收縮以固定關節的排列。
 牽引法常用來拉長僵硬的肌肉、排列好關節各部分,或促進動作的起始。

3. 準備、促進與抑制
 準備

準備活動包含鬆動或拉長過緊的結構,以及促進身體各部分之間的排列以及與地

心引力之關係的技巧。 99 

 

 促進

促進是用以適當且有效的姿勢與動作行事更容易產生的一種徒手操作技巧。是在

準備活動之後,在不同的控制關鍵點運用治療性感覺動作輸入來促進或引發主動

或自動的動作形式。

準備與促進技巧常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單一的治療程序。

促進也包括用運承重與位移的原則來激活動作控制。

 位移

身體位移的大小可能不同,及在不同的平面上(如前後、左右或斜向)
 承重

發生於當孩童身體某部分或肢體持續接觸並施壓於一個支持面。承重有助於圍繞

在關節周圍負責穩定之肌肉發展拮抗收縮,以促進身體近端之穩定。在治療過程

中,承重或許會和適當的身手及物或手部活動交互運用。

在促進過程中,旋轉動作是強調的重點,因為它們包含了矢狀面與額狀面的動作。

在橫斷面上的動作可同時拉長並激活許多肌肉群。

促進的速度可以是緩慢、中速或快速。

 抑制

會與促進同時使用,以改變干擾任務完成的不正常僵硬與無效的動作策略。抑制

的目標是預防或導正不必要及/或干擾目的性協調行動的動作。經由抑制性姿勢
與徒手操作所提供的回饋可限制自由度,減少孩童穩定姿勢所需使用的力氣。

4. 學習治療性徒手操作的程序
治療師預先計畫動作及預測孩童的動作能力,對個案的安全十分重要。治療師必

須能夠將他們的手放在孩童身體的某個位置,同時還要留意觀察孩童全身的反應。

如剛開始學習動作時,避免個案的注意力在於治療師手所放置的位置。

5. 將神經發展治療融入活動中

遊戲會驅使孩童動作、因此遊戲是 NDT 的一個基本要素。遊戲除了可以提高動機,
也有助於認知、知覺、創造力及自尊的發展。

將動作目標埋藏在遊戲景象中,讓孩童的注意力維持在遊戲活動上。

治療師在活動中調整徒手操作的手法,以促進遊戲過程中的”所有”動作。 100 

 


Click to View FlipBook Version